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2-19 21:59

“第一券商”中信证券越来越名不副实。

2月3日,不少股民刚刚从前一天的大幅下跌中恢复过来,急需安慰。

券商之一中信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前股票质押风险总体可控”。

有财经媒体在微博上发布了这一声明,但第二天仅获得4800个点赞。

从这个角度来看,券商一哥大部分时间甚至还不如资深散户胡锡进发的帖子。

但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假设不是中信发声,或许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能会缩小。

易哥的“卖空黑历史”

中信证券有涉嫌“卖空”的“黑历史”。

让我们回到2015年,牛市和股灾同时发生的时代,无数人的钱包又满又空。

上半年,巨大的财富效应下,私募股权、非标渠道信托、场外资金配置等杠杆疯狂涌入市场,股价一路飙升。 6月15日,上证指数最高飙升至5178.19点。

此后,证监会加强监管,泡沫破灭。 上证指数两个多月暴跌40%,创业板指三个月暴跌50%。

7月份,在监管机构的推动下,中信证券等21家券商投资蓝筹ETF不少于1200亿元,其中中信累计投资211亿元。 随着资金入市,大盘短暂上涨至4000点上方,但很快又回落。

救援效果并不理想。 《华夏时报》发表文章直指华尔街,称桥水基金潜入中国,利用交易账户做空A股股指期货。 对冲基金已经开始利用上市公司的马甲发起攻击。

上海四渡就是当时被怀疑的马甲之一。 中信证券旗下中信联创持有其20%的股份。

尽管中信证券辩称其已于2014年11月转让上海四都股权,且中信联创未参与后者日常管理,但证监会仍拟对其处以3.08亿元罚款,没收违法所得6165.59万元。元。 重手。

在苦涩怨恨的投资者眼中,中信证券甚至被指责为“通敌”。 甚至在2018年,证监会就发布了结案通知书,表明违法并购的事实不成立。 许多投资者仍无法释怀。 将他们视为“股灾的帮凶”、“内部人士”和“叛徒”。

如今股市再次下跌,仿佛历史在重演,投资者不禁再次思考这个问题:

“中信证券,你在做空吗?”

亏损的投资者很难保持理性。 再加上自媒体和投资者的公开夸大,中信证券就像是A股市场的“罪人”。

但有一点要说的是,如此严重的指控是贸然提出的。

首先,从中信自营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占净资本的比例来看,从2021年的41.37%下降至31.12%。 这看起来像是卖空增加的趋势吗?

其次,说到自营赚钱,红塔证券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净利润增长700%,主要来自于自营业务。 去年它在血腥的市场中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你不好奇它使用了什么金融工具吗?

最后,中信期货各类股指期货的空单数量确实是所有券商中最高的。 问题是期货公司还没有自营。 他们都是代表客户进行交易。 说白了,他们只是一个中间人。 怎么可能干扰趋势呢?

由于信息和口径有限,我们实在无法对这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

易哥的交易系统很脆

有这样的历史,中信证券应该绞尽脑汁扭转形象。

但不,2023年它的关键词之一就是“停机”。

6月19日上午10点左右,有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反映,中信证券交易系统瘫痪,无法完成交易。

具体表现为买卖操作既不能完成也不能取消。 更要命的是钱无法提取,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一路掉下去。

焦急的投资者纷纷致电中信客服。 后者的“我不知道”的回答比太极拳更具毁灭性。

半小时后,交易系统终于恢复正常,但投资者错过的交易机会已无法弥补。

7月13日,深圳证监局在调查中发现中信证券存在机房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性不足、信息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遗漏等问题,决定对其发出警示函。

同时,深圳证监局还对中信证券三名负责人方兴、侯敏、何涛发出警告信。 方兴现任中信证券首席信息官、中信信息科技行政负责人。

上海股票配资平台排行榜_上海股票配资公司选择中承配资_上海市股票配资公司

一个多月后,又一张票悄然来临。 8月29日,上交所更详细地披露了上述违规的发生情况和持续时间,并采取监管措施对邢某作出书面警告。

但毕竟30分钟的停机时间,已经足以达到证监会公布的“严重事件”的标准了。 为此,9月25日,深交所再次发布公告,对中信证券、方兴采取书面警示自律监管措施。

至此,中信证券欣喜地提及证券行业极为罕见的“一事三罚”成果。

如此脆弱的交易系统实在不适合易哥的身份。

只是因为易哥在这方面确实没有多花心思。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2020年、2021年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中信证券2020年信息科技投入13.74亿元,排名第三。 但从信息技术投入占收入的比例来看,这一数字为5.11%,仅排名第22位。

2021年,中信证券信息科技投资17.37亿元,同比增长26.42%,投资金额仍排名第三。 但从信息技术投入占收入的比例来看,这一数字为5.09%,排名跌至第25位。

在同行加大科技投入的背景下,易哥淡定、淡定、从容,稳坐钓鱼台,尽显王者风范。

易哥的陪护看起来很漂亮。

2023年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算账”。

证监会指责一戈近年来在投行业务尽职调查中走过场。

投资银行业务是中信证券的王牌。 去年前三季度累计IPO规模523亿,市场份额15.9%,位居行业第一; IPO 数量为 33 起; 再融资规模1200亿,市场份额28.4%,行业第一; 债务规模为1.4万亿,市场份额为1.4万亿。 比率为14%,位居行业第一。

因此,从理论上讲,中信的尽职调查代表了投行尽职调查的最高标准。

让我们看看最高标准的表现如何。

2015年,央企航天通信以10.65亿元收购智能上海派51%股权。 中信证券担任财务顾问。 2016年,航天通信以3.88亿元对价收购智能上海派7.68%股权。 此次收购58.68%股权共计14.53亿元,形成商誉7.57亿元。

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将是易哥在资本市场的又一力作。

2020年,航天通信发布公告,主动承认智慧上海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通过虚构业务,智慧上海2016年至2018年累计虚假收入69.02亿元,虚假利润25.74亿元。从数据来看,智慧上海的业绩大部分是虚假的。

一家生产手机的私营公司,竟然成功地向拥有众多金融人才的经纪公司隐瞒了其财务欺诈行为。 再狂妄的逆袭文章也不敢写这个。

不过就算是大哥,偶尔犯错也是正常的。

接下来的顺序,易哥的表现一定更加精彩。

力源科技于2021年5月13日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前通过提前确认11个水处理项目进度,夸大了营业收入1.04亿元,利润总额夸大了财报2700万元。 分别占本期披露金额的24.71%和68.23%。

这是相当常规、极其明显、也是非常常见的金融诈骗方式。 会计教科书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以我的水平,绝对可以轻松看穿。

然而,这不,力源科技大摇大摆地顺利上市。

大概是因为这种操作太低级了,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易哥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或许要给一哥发挥的空间还需要困难一点。

去年1月,桂东电力(现广西能源)发布公告称,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收入和成本虚增问题。具体方式是通过旗下多家子公司分别出售其他。 端和采购端,再与另外两家相关企业形成贸易闭环。

体外循环系统看似有些复杂,但对于易哥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

中信证券作为财务顾问,对报告内容的意见是:“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类似案件至少还有7起,且屡屡失败,中信证券投行部精英的资质也受到外界质疑。

结论

追随高盛曾经是中信证券的目标,这也是“高盛”绰号的由来。

诞生于赫赫有名的中信集团、收入和业务均居第一的中信,已逐渐成为“第一大券商”。 这样的称号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负担,尤其是背负着这样一段“黑历史”。

因为它让中信证券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被投资者和同行反复观察和解读。

中信证券成立于1995年,即将迎来成立30周年。 与已有155年历史的高盛相比,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赢回投资者的信誉或许是稳定、长期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