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2-22 11:15

我们终将自由(五)——编制规则,打造红利王之路

我们将获得自由(5)——红利之王之路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说世界只是草根团队。 所以,在做很多判断和决定的时候,你的不如意也是很正常的。

对于大多数“草队”来说,事后诸葛亮是一个共同特征。 在投资中,只有在资产开始上涨之后,他们才开始关注哪一类资产上涨。 我真希望自己有前瞻性,但这些年我发现自己只是基层团队的一员。

近两年的市场走势,股利策略的强势和其他策略的下滑,让我更加关注和思考。

全文约6100字,阅读需要20分钟。

仔细阅读估计需要30分钟以上。

1. 奖金策略的过去以及它如何打我们的脸

过去我对股息指数抱有很大的偏见,认为它不能纳入我的核心投资策略,只将其视为未来走平后的替代策略。 这种偏见主要来自于两个原因:第一,它本身就是一个指数,我对指数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第二,它本身就是一个指数,我对这个指数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 其次,在2019-2021年的结构性牛市中被成长板块碾压殆尽。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2019年至2021年分红及偏股基金指数效果△

从2019年的低点到2021年的峰值,中证红利总回报指数涨幅不足40%,而同期股票基金指数平均涨幅超过130%。 可以说,在这段时间里,如果我闭着眼睛买股票基金,跑赢股息指数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如此“地狱级”的表现,自然让沉浸在高端制造和核心赛道的大众将红利指数标记为“落后产能”。 再加上它那令人不快的“指数”策略属性,我把它打入了冷宫,不愿意过多研究它。

21年后股票基金指数与总股息回报△

2021年核心资产和赛道见顶后,基金指数经历了可怕的回调,三年内回调超过40%,而股息指数同期则逆势缓慢上涨20%以上。 即使算上之前的辉煌,从2019年初到2024年初的五年间,偏股型基金指数上涨了39%,分红指数上涨了64%,这充分证明了那些好人在战斗上没有什么伟大的成就。 从一个熊市到另一个熊市,虽然我们通过极度成长型的股票基金指数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高峰,但最终,未必比得上股息指数的低调芬芳。

股息、沪深300及偏股基金指数各阶段表现△

再贴一张表,显示过去五年的股息、沪深300和基金指数的表现。 表格中的内容胜过冗长的描述。 [数据截至2021/2/2]

那么红利指数并不像那些始终默默无闻却一直在坚持的人? 没有绚丽的爆炸,但穿越时光之海后,我发现这可能就是最终的答案。

2、从指数编制规则看分红逻辑

我一直不喜欢指数,认为它们很愚蠢并且代表了一种笨拙的投资方式。 通过指数投资,甚至很容易进行高买低卖的反向操作。 我们从沪深300指数的编制规则来分析一下:

沪深300指数样本空间由非ST、*ST沪深A股及同时符合要求的红筹公司发行的存托凭证构成。 科创板证券必须上市一年以上,创业板证券必须上市三年以上。 2019年,主板证券上市时间必须超过一个季度。 【略有删节,但主要内容并没有遗漏】

随后,从符合这些标准的样本中选出样本,并根据过去一年的日均交易额对样本证券进行从高到低的排名,剔除排名垫底的50%的证券,然后将剩余的证券证券按照过去一年的日均交易额排名。 总市值由高到低排名,选取排名前300的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事实上,这种组合逻辑不仅适用于沪深300指数。 我国的主要规模指数(即50、300、500、1000的广义指数)基本上都是依靠这样的编制方法来部署的。 纳入该指数的主要考虑因素是证券的流动性和市值。 流动性高、市值巨大的公司往往是一些短期收益巨大的公司的特征。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宁德时代。 2021年12月13日,宁德时代上市已满三年。 同时,这只巨无霸显然符合沪深300指数的入选标准,因此定价为658元的价格(恢复后381元)已纳入指数成分,但目前股价低于150元,又减半了。 因此,它上市至今的表现可以说对沪深300的上涨没有任何贡献,但在下跌中却始终存在,为指数减半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宁德只是典型案例之一。 在实际操作中,只要我们规模指数的选择标准仍然是市值+流动性的组合,这样的事件就永远存在,指数就会不断产生,以高位和低位接管个股。 有被踢出局的可能。 虽然指数能够长期生存,但那些消失的企业在被时代抛弃的同时,也从规模指数本身上撕下了一大块肉。

这也是我非常不喜欢索引本身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称指数的市场走势为“愚蠢的贝塔”。 也正是这种偏见,让我忽视了一些优秀策略指数的编制逻辑,比如中证红利指数。 我们来看看细节:

中证红利指数编制的样本空间为沪深A股及红筹公司发行的符合以下条件的所有市场证券中的存托凭证:

(一)近一年日均总市值排名前80%;

公司红利是什么意思_红利是指什么意思_红利意思

(二)近一年日均交易金额排名前80%;

(三)近三年连续现金分红,且近三年平均分红率和上一年分红率均大于0且小于1。

前两个与尺寸索引完全相同。 没有显着差异。 他们仍然考虑公司的规模和流动性。 但这第三个关键点将股息指数与规模指数区分开来。 增加了一项限制:入选公司必须连续三年派发现金股利,且正股利支付率小于1。

持续现金分红更容易理解。 这意味着只有愿意回馈股东、有能力持续派息的成熟公司才能被选中。 那么股息支付率小于1意味着什么呢?

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实际上就是股利金额/净利润。 如果这个数字大于1,则意味着公司除了分年度利润外,还增加了分红资金,意味着有掏空公司讨好大股东的嫌疑。 该规则可以消除此类公司。

确定样本空间后,继续按照近三年平均现金分红率从高到低对这些证券进行排名,并选取排名前100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最终,该指数从市值高、流动性好、愿意让股东享受公司发展红利、股息收益率最高的100家公司中创建。

这样的编制规则,使得中证红利指数不再是愚蠢的贝塔,而是所谓的聪明贝塔。 因为这样的备战计划实际上隐含着一个高抛低吸的逻辑:

股息率=每股股息/每股股价。 如果公式左边较高,要么我们在分子一侧支付更多的股息,要么在分母一侧股价进一步降低。 因此,高股息的公司很可能伴随着相对较低的股价和较低的估值水平。 每次到期成分股变动时,如果上期股息率较高的公司因持续上涨而导致股息率较低,则将其从指数成分股中剔除,而股息率较高且估值较低的公司将被剔除。 公司被带进来,从而达到高抛低吸的效果。 多么美妙的环境啊!

这样看来,一个能够筛选成熟派息公司并进行适当高抛低吸的指数,才是值得长期关注的凤凰!

3.对过去的反思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市场正在变得疯狂。 也许只有这种痛苦才能让人们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之前的投资策略,完善自己的体系。

回想一下巴菲特先生说过的话: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准确地说,当你购买股票时,你实际上是在购买该公司当前的账面价值加上所有未来现金流的折扣。 而巴老个人也恪守这个原则——他从不买科技股。 给出的理由是他不懂,不在他的能力范围内。 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那些科技公司无法支付稳定的股息,为未来的现金流提供足够的折现值。

我们可以从他目前的立场上找到这个逻辑的印证——巴老目前的主要立场是苹果。 一个坚持不买科技股的老人为什么会买苹果? 是因为他改变了原则,不再坚持以前的道路吗?

绝对不是,更多的是因为苹果产品的出货量和销售量,让其从一家科技公司转变为一家消费品公司,为股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因此,它目前更像是摇钱树,而不是一家不确定未来的科技公司。 也正是这一点,让苹果进入了巴老的投资圈,成为了一只重量级股票。

回顾19年至21日的上一次结构性牛市,我们在购买赛道基金和股票时看重什么,看重公司本身还是其他? 说实话,作为一个有专业背景的人,我非常认同老八的投资理念。 尤其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高股息的公司是熊市中巨大的安全缓冲。

但这个策略太慢了,真的太慢了​​,跟不上社会变革的快速步伐。 用一句更通俗的话来说,这个策略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我们父母衰老的速度!

因此,在投资方面,我更多的是一种价值投机的心态。 在一些估值指标的辅助下,希望收获企业利润扩张和估值增长的戴维斯双击,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 我对估值极度高估的行业持谨慎态度,我持有的方向基本不存在垃圾公司、纯粹靠炒作而存在的标的。

在价值投机中,我希望享受两种增长。 一是企业利润的扩大。 对于投资高科技的成长型基金来说,投资底层公司的利润今年可能只有5000万,但明年就会增长到1亿,后年利润还会增加。 到2亿,那么100%的利润增长率将导致市值至少翻倍;

其次,这些投资方向加上过度发币带来的流动性溢价,估值再提升2-3倍也不一定是天方夜谭。 这种投资逻辑希望通过这种投机方式获得更快的原始积累。 但暴露的风险也显着增加。

当上述投资的此类公司股价翻倍时,一家拥有数百亿利润的成熟公司可能刚刚庆祝了当年净利润增长10%,但同时股价几乎没有变化。 如果你在2019-2021年的市场周期投资这类公司,无一例外都会被批评没用。

但股利策略在2021年市场见顶后开始发力,繁荣褪去后,真正能经受住时代考验的公司才是那些真正能赚钱的公司。 牛市中的投机心态让我们忽视和忘记了买股票其实是买公司的核心。 而市场也用它最凶猛的一面让我们再次认识到这一点。

4. 股息策略能否继续表现良好?

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当一项策略受到广泛关注时,它是否能够继续跑赢大盘。

沪深300及中证股息总回报走势图△

上图是沪深300总回报指数和中证红利总回报指数的叠加。 我们可以看到,大约在2016年之前,沪深300和中证红利几乎完全重合,但在2013年至2015年间,两个指数实际上开始出现分化,尤其是在近几年的熊市期间。 明显的。 我们需要考虑这是一个短期因素还是一个可能长期持续的结果。

此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证红利指数编制规则的变化。 历史上,中证红利指数曾经历过两次规则变更。 比较重要的一次是在2013年,根据CSI官网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