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2-29 12:45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金融改革。 金融业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同时也要看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外部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不确定,给我国金融开放带来严峻挑战。 当前,探讨危机期间银行机构救助预期的影响、金融业开放下隐性担保预期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以及政策应对,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023年11月5日,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金融改革创新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分论坛在上海举行。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一、建立健全针对境内外金融市场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一是监测和识别国内风险,包括金融机构、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的压力测试和风险识别,帮助金融监管部门及时采取前瞻性、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二是监测预警国际金融风险,分析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方式,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综合研判,采取前瞻性、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2.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业机构的监管,提前实施额外资本要求,防止银行过度积累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一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吸收资产损失的能力,如增加资本附加、应急资金、可用于提高抵御损失能力的自救债务工具等。 二是强化过程监管,通过现场、非现场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测预警。 建立银行外债规模、资本要求、压力测试等指标定期测试机制,尽早识别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 加大现场检查频次,及时纠正和防范重要银行机构增加风险暴露、减少预防性资本等不安全、不健全的经营行为。 三是建立有序清算机制,打破隐性担保预期。 建立健全问题银行处置体系,推进自救安排机制,对政府干预救助附加更严格的条件,同时完善危机处置机制,防范银行倒闭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三、密切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时机和幅度,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审慎监管。 美联储降息周期下全球流动性上升和跨境资本流入,给中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在充分利用跨境资金缓解融资约束的同时,还要完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预警。 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流向的跟踪监测。 同时,考虑到跨境银行信贷、证券投资等资本流入容易出现逆转、市场波动加剧,我国还应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引入优质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经济注入活力。发展。

一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质量。 当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融资效率较低时,金融风险将在美联储降息周期进一步传导至国内金融市场,并在传导过程中不断放大。 因此,面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一方面需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提高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过程的融资效率;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减少信息不对称,建立更加健康、透明、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从而弱化和隔离风险的传导和放大,从根本上抑制负面影响。冲击的影响。

二是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充分发挥汇率缓冲功能。 虽然美联储降息可以增加货币政策的回旋空间,但从长远来看,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才是实现中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中心”的关键。 因此,未来要妥善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频繁调整,有必要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实施综合性政策,稳定预期,增强汇率弹性。人民币汇率,保持货币政策自主权。

三是明确中美货币政策决策框架和考量,合理制定货币政策,尽可能避免政策差异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 随着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转向,中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美国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确保政策效果不偏离预期目标。 此外,由于中美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的差异,两国货币政策也可能出现分歧。 政策制定者还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潜在的负面影响。

四、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和独立性,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效性,财政政策跨周期设计和调整要精准高效。 在全球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的情况下,我们要着眼于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维持货币政策以维持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多运用结构性政策工具,做好信贷资源结构性管理。 分发。 一是从跨周期宏观政策调控的长远角度,着眼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优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协调配合”这样央行的政策调控才能更加有效。 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相互稳定。 二是逆周期财政政策必要且及时。 逆周期调节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实际效果,更加精准灵活,以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大的高质量增长。 同时,还必须考虑长期财政政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