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周期即将来临,大宗商品价格走向已基本确定。 顺周期交易阶段,价格易涨难跌。 但仍需关注海外高利率环境的风险溢出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2023年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价格走势符合“先跌后涨”的总体预期。 截至12月底,卓创信息大宗商品出厂价格指数(现货)收于10966点,较2022年底下跌5.68%。
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走势分化明显。 农产品受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 拉尼娜带来的风险溢价出清带动农产品价格整体下行。 尽管新的气象条件带来新的风险,带动糖、大米等价格继续上涨。 产季结束后,大部分农产品再次下跌。 其中大部分是对之前过高期望的修正。 12月创近两年新低。 截至12月底,卓创信息农产品价格指数较2022年末下跌10.28%; 与受到较大供给扰动的农产品相比,工业品的需求属性对价格的影响更为明显。 2月初至5月底的调整更多地体现了商品供需的基本矛盾,即工业生产的恢复明显好于需求端。 再加上海外银行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现阶段价格正在下跌。 6月份后整体情况有所好转,但大部分产品处于震荡调整状态,上涨趋势不明显。
2023年,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将更加分化,价格波动普遍收窄。 从价格相对水平来看,下半年降幅将逐渐扩大,并转为收敛状态。 大宗商品供给侧差异导致大宗商品走势分化加剧。 但总体来看,供给侧存在恢复正常的风险。 有因短缺而增加,也有因过剩而抑制。
供给侧:常态化风险冲击市场
2022年,大宗商品市场将以意想不到的地缘政治风险开始,以经济周期性变化结束。 2023年,海外经济增长的逆风将是大宗商品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而供给侧将逐渐回归常态化风险,即自身供给。 的确定性。
2023年,市场将逐步摆脱疫情扰动、东欧地缘政治政策等极端冲击,但供给风险依然存在。
从国际市场来看,前期能源价格上涨并未带来传统能源资本支出增加,能源供应依然脆弱; 矿产资源品味下降,制约黑色金属产品供给能力; 高通胀水平下,欧洲制造业面临较大搬迁和停产压力; 供应链安全和绿色生产正在推动新一轮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 拉尼娜现象近三年转为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产品影响路径有所调整,食糖、大米等农产品供应问题带动价格走高。
从国内市场来看,受价格下行周期影响,工业生产利润面临较大挑战。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3%。 从具体行业来看,分化明显。 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157.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8.0%,石油、煤炭和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5.3%。 26.9%; 农业增长26.9%; 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1.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3.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5.3%,化工原材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34.1%。 钢铁领域产能置换、能源化工领域炼化规模化发展逐步蓄势。 新技术、新设备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 从现金流量表来看,企业主动减产意愿普遍较弱,工业品产量处于高位。 。
需求端:逆风而上,结构性差异导致需求分化
2023年需求端的逆风主要体现在海外市场。 国内市场整体状况处于“复苏”状态。 需求的“弱现实”和“强预期”是市场价格的核心驱动力。
从国际市场来看,高通胀下的高利率环境是市场需求的最大制约。 自美国开始新一轮加息以来,美国通胀在加息结束后也有所缓解,但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正在成为现实。 多家机构最新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贸易增长乏力短期内难以改变,2024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世贸组织预计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0.8%今年;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的《全球贸易更新》报告相对悲观。 报告认为,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和贸易格局变化,预计到2023年底全球贸易额将萎缩约1.5万亿美元,至不足31万亿美元,较历史记录下降5% 2022 年水平。; 高通胀、高利率环境以及外贸需求下降严重拖累欧美经济。 截至12月数据,欧洲制造业PMI连续18个月位于荣枯线下方,美国制造业PMI连续1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 。
从国内市场来看,需求疲软是现实,出口下降是最大压力。 虽然内需正在复苏,但需求复苏乏力也是基本现实。 房地产市场投资下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对需求面的最大拖累。 2023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4%。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水平低于2008年水平,导致钢材、水泥等建材产品需求大幅下降; 然而,房地产市场并非没有好处。 房地产端竣工面积受保障性交房政策影响,保持较快增速,带动房地产后端相关材料、家电等产品消费; 此外,汽车、造船、基建等行业业绩好于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房地产数据不佳的影响。 业绩良好带来的需求下降风险。
展望未来,疫后经济复苏呈现出波浪式、曲折式的进展。 下半年价格已呈现新周期特征。 2024年总体处于新一轮库存补充周期阶段。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经济复苏或将由结构性转向全球性。 欧美也可能因货币政策周期性转型带来新的增长动能。 然而,物价上涨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后加息周期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 可能性,“贵如粪土,贱如珠玉”。 风险防范不可缺少,机遇来临时也要抓住。
周期性力量:新的库存周期正在酝酿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12月数据显示,拐点信号尚未最终确定,但整体降幅趋势已收窄。 12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出现触底迹象,这也意味着本轮库存周期已接近尾声,是否进入主动补库存仍需等待库存底部的确认。 从历史周期转折阶段来看,PPI回升阶段,工业产成品仍存在重复去库存的可能性。
根据历史经验,被动去库存阶段最短持续时间为1个月,最长持续时间为12个月,平均持续时间为7个月。 以6月PPI为拐点,简单向后推导,2024年1月将进入新一轮库存周期; 根据平均去库存时间的统计规则,历史平均去库存时间为20个月,最短为12个月,最长为12个月。 2017年供给侧改革持续31个月,根据历史去库存持续时间平均预测,本轮去库存最早将于2024年1月、最晚2024年4月结束。
简单线性推演的结果是,新一轮库存周期将在2024年初迎来,但简单的重复炒作模型并不能每次都应验,需要从市场运行的逻辑角度来判断。
根据PPI、利润与工业产成品库存单位指标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库存周期中,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将最先触底,其次是PPI,最后是库存。 统计结果显示,从历史上看,利润总额增长见底需要6-16个月的时间,库存增长见底需要11个月的时间; PPI见底后库存增长见底需要1至8个月的时间,平均11个月。 5个月。 本轮PPI已于6月见底,我们预计本轮去库存将于2023年12月见底。
综合分析,新一轮库存周期最早将于2023年底、最迟2024年一季度启动。根据历史经验,在补库周期内,商品价格普遍呈现上涨趋势(如图所示) (图3蓝色区域),持续时间最长7个月,最短26个月。 综合主动补库存的历史经验以及新库存周期启动时间的判断,2024年总体处于新一轮补库存周期之中,价格易涨难跌。
主要经济指标分析:经济增长保持合理增速
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符合市场预期。 从季度看,202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
展望未来,国内相关机构对2024年的预期相对乐观。 中国科学院预测研究中心认为,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在5.3%左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刘桥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预测。 两者都在5%左右。 国际主要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普遍在4.5%至5%之间。 其中,瑞银预测最高为5%,亚洲开发银行预测最低为4.5%。 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前景相对乐观,但也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 与此同时,人们对国内政策支持、投资增加、适度消费支出和增长抱有乐观和积极的情绪。 卓创信息维持此前5.2%的GDP增长预测。
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相比,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更为明显。 IMF预计,发达经济体增速将从2022年的2.6%下降至2023年的1.5%,2024年进一步下降至1.4%; 世界银行预测,2024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将从1.5%下降到2023年的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美国经济并不悲观。 其最新报告预计,2023-24年美国经济增速预计分别为2.1%和1.5%。 欧元区经济增长弱于预期,预计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分别为0.7%和1.2%; 高盛在最新预测中还将美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2.3%,而此前的预测为2.1%。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到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 为实现这一目标,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7%。 “理想”的增长率维持在5%左右是合适的。 消费仍是三驾马车中最大的参与者,但消费增速或将放缓; 受全球环境影响,出口仍面临压力; 投资可能是2024年全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具体来看,在低基数和扩大消费政策的背景下,消费有望延续回升态势,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可能略有下降; 外需仍面临回落风险,下半年出口或将下滑。 逐渐回升; 在经济复苏仍面临较大压力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发挥重要稳增长作用。 预计在高新技术投资拉动下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高增速; 基建将继续保持正增长,但幅度不高; 房地产保交保民生仍需,房地产开发企业仍面临不少困难。 总体来看,预计竣工与新开工仍将分化,新开工率下降或收窄。
基于周期和宏观经济学的大宗商品趋势分析
基于周期性考虑,2024年将处于新库存周期的补货阶段。 价格上涨容易,下跌难。 大宗商品将延续2023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上涨趋势。从宏观驱动来看,国内经济持续复苏趋势将为大宗商品提供路径依赖,但上半年需求可能仍“疲弱”需求”并可能在下半年有所改善; 纵观海外市场,风险依然存在,高利率环境带来的问题仍值得注意,溢出风险的存在仍可能对价格造成扰动。
2024年,价格总体呈现上涨趋势,或可能再次出现新一轮大宗商品牛市,但牛市水平可能相对较弱。 如果经济复苏过程中遇到“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大宗商品价格也会出现大幅下跌。 概率下降调整。
商业咨询、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