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3-05 18:29

科技创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大增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和技术创新。 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着增强,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 队伍,不断开辟新的发展轨道,创造新的发展优势。 但也必须看到,与新时代战略发展需要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相比,我国当前科技创新仍然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薄弱、支撑强国建设的技术投入不足等问题。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解决效率低下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生态环境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主要问题

1.创新战略和政策没有充分体现区域差异,科技资源错配和浪费。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差异较大。 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要求有能力聚集相应的创新资源。 因此,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不能一刀切,应考虑地区差异。 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各地都在引进人才、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创新中心,但一些地区创新成果匮乏、创新资源浪费。 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测算,我国东南五省市(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福建)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均高于西部五省市(重庆、四川、陕西、湖南、湖北)。 3.83倍,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发人员数量仅为西部五省市的1.13倍。 同时,构建以国内宏观周期为核心的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客观上要求我国科技资源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但目前我国科技资源空间布局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例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其科技创新资源无法支撑其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

2、中高端科技供给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较大障碍。

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独立提出科学问题和有效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研发课题和技术路线往往追随国际热点话题,很少独立提出科学思想、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 这就错失了创新源头的机会。 中高端科技供给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 关键核心技术“心脏病”问题突出,“缺芯、基础不足”现象普遍。 存在关键技术被外国“卡住”、牵着鼻子走的情况。 ,存在产业发展、技术发展路径依赖等一系列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成果来源、资金投入、利益分配、产业运营、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诸多障碍,如缺乏相应的利益机制及相关配套制度和法律的设计。 、缺乏专业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平台等。

3.科技创新治理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治理涉及多个部门。 各部门科技创新治理分工、职责交叉不明确。 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存在多个政府部门。 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明确,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无法有效落实。 存在体制障碍;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政府监督、激励和评价机制不完善,与科技创新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创新资源部门之间协调性差,甚至相互竞争,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 。

另一方面,功利主义和部门利益的指挥棒支配着资源配置、人才、项目、计划和评价。 人才“帽子”与资源和利益过度捆绑,成为承担科研项目、获得科技奖励、评定职称、聘任岗位、确定薪酬福利等的限制条件; 现实的“论文主导”导向抑制了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导致他们不愿意选择基础强、周期长、风险高的研究方向; 人才的恶性竞争加剧了地区人才分布的严重失衡。

四是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滞后,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我国目前的人才管理机制还比较僵化。 一是尖端人才引进和选拔制度竞争不够激烈,真正的尖端人才极度缺乏; 二是科研人员跨部门、跨地区流动难度很大,创新潜力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如何发表更多的文章上。 缺乏鼓励基础研究长期积累和容忍失败的机制和政策,导致科研投入与产出比例不成比例。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科技创新人才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科技创新人才素质仍是突出问题,特别是科技创新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人才。 一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重点与创新产业需求存在矛盾; 二是一些竞争激烈的新兴前沿领域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短缺。

开发区发展对策和建议_开发区建设发展的不足及相应的对策_对策措施是什么意思

二、对策建议

1 探索自主创新有效模式,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协调

一方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自主创新的有效模式。 一是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建设地方区域创新中心,通过高等院校基础前沿科技成果向应用环节转化,推动经济系统创新活动;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企业新产品开发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优化中央和地方创新资源配置。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关系,资金、人才、基地、基地等的关系。其他人和财产。 按照中央部署,统一制定科技资源整合实施方案,优化创新资源和平台载体,坚持特色发展,强化协同效应,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推进创新空间布局,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率。

2.提高产业链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我们坚持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卡脖子”技术为根本立足点,聚焦高端芯片、核心软件、重大装备等受制于人的关键领域,增强自主支撑能力,实现关键环节自主控制。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态,围绕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增强创新引领,打造产业链和供应链长板,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和世界一流创新高地。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尊重和保护创新者的智力贡献和知识产权,加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力度,创新团队股权比例提高到70%左右; 调整现有成果转化涉及的无形资产,降低成果转化成本。 、税收、上市等管理政策; 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搭建技术交易市场和平台,聚集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融资并购、上市、咨询指导等服务。使科技成果及时有效转化。

3完善科技创新治理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完善政府科技创新治理顶层设计,明确相关政府机构的分工和职责,清理废止各种不适应创新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调整完善相关人、财、物管理制度,使之适应创新体系建设、研发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要求。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一是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保障科研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 二是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形成荣誉激励与物质激励并行的机制。 三是优化学术环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四是加强科学文化建设,树立崇尚创新的价值取向。

4、创新人才管理体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一方面,要创新我国的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按照科技创新规律,严格设计和制定高校、研究所、企业等不同岗位科研人员的绩效分级评价制度,集中科研人员的精力和时间对原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及关键核心技术; 让科研人员行动自如,创造宽松、无障碍、各尽所能的工作环境,让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释放,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重奖励。

另一方面,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改变基础人才过剩、高端人才不足的局面。人才。 一是明确高校市场化人才培养目标,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二是建立差异化内部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储备高端人才。 三是构建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人才成长与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潘娇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科学、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国际科技战略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