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3-07 18:46

投资者购买公募基金时损失超过30%。 投资者起诉代理银行不当推荐。 法院将如何判决?丨局外人

界面新闻记者| 安珍

从代理银行购买基金后损失惨重,可以起诉相关机构赔偿吗? 近日,判决书网披露了一份民事判决书,明确了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权利和责任。

原告李某因房屋拆迁获得拆迁款约100万元。 据李某自述,因不知道如何使用相关电子产品,他花费100万元购买金融产品。 此前,他曾在银行分行客户经理的帮助下多次购买过金融产品。

2021年6月,李某表示需要赎回原有的理财产品来购买新的理财产品。 在新客户经理的推荐下,他购买了“平安优质企业混合A”公募基金,金额为50万元。

购买该基金后,该产品持续下跌,原告李某表示,截至2023年5月29日,实际损失约为15.88万元。 判决书显示,诉讼发生时,李某尚未赎回相关产品。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29日,上述公募基金净值下跌31%。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银行在购买公募基金过程中的营销行为是否合规。

银行辩称,李某长期在银行网点购买金融产品,完全有能力使用银行APP。 李实际上自己购买了很多东西。 涉案基金产品系李某自行购买,并非本人本人。 银行柜台通过客户经理购买。 购买过程的每一步在APP中都有风险提示,李某需要在手机上写下相应的文字。 该银行提供了涉案金融产品的购买操作视频,演示了购买涉案金融产品的流程。

此外,被告人李某的风险评估水平是平衡的。 平衡客户可购买的理财产品为低、中低、中,而上述公募产品的风险级别为中风险。

此外,原告李某认为,他曾要求其账户经理帮忙赎回但遭到拒绝,账户经理让其继续观望。

对此,银行辩称,李某与分行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工作人员根据金融常识告诉他,小幅波动一般属于正常现象,但并没有强迫他不卖。

一审法院认为,本案中,李某并未通过线下营业场所购买涉案金融产品,而是通过电子渠道,即其手机网上银行操作购买涉案金融产品。 购买过程需要根据网上平台的提示逐步操作和确认。 该银行提交了涉案金融产品购买操作视频,证明购买过程中详细显示了产品信息。 李某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该银行分行客户经理存在不当推荐、代客操作等行为导致其购买涉案金融产品。

综上,李某购买涉案金融产品应视为独立购买行为。 作为具有一定投资经验的消费者,李某因正常的金融业务风险未达到其预期收益,要求银行承担损失、利息等诉讼。 该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一、二审法院均依法不予支持原告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