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综合 > 正文
2024-03-09 01:13

见解| 基金经理在金融风暴中失踪

热评解析业务,看透新业务本质

商业历史,深度思考行业未来

────────────

过去一年,金融行业有点像“基金经理失踪”。 你看,“医学女神”葛兰辞职了,“芯片一哥”蔡松松突然辞职了。 甚至有人退出公募领域,悄悄出走。 去私募做事。 Wind数据显示,今年有超过350名基金经理退出舞台,这一数字几乎超过了前五年同期。

对于这群基金从业者来说,有人辞职并不奇怪。 过去,基金经理是一个高级职业。 相传,他们都是创造财富的神。 但现在,这些人齐齐消失了,消失的是我们几千万老百姓的信任和金钱。

现在大家都在盼望春天,但心中的焦虑却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去理解“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的感觉?

《失踪的基金经理》

当得知隔壁基金公司的一位姐姐怀孕了,陈宇(化名)颇感意外。 这位四十多岁的姐姐,一直给人的印象是极其有进取心,管理能力极强。 大家都认为她可能会选择事业作为首要任务。 毕竟,在金融行业生孩子往往会限制职业发展。

然而2023年初,就在公司公布年终奖的时候,妹妹却宣布自己怀孕六个月了。 陈宇听说她领了年终奖后直接休了半年产假。 她似乎并不太关心自己的工作,也不太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回来。 此举引起了业内的诸多讨论,颇为意外。

这位姐姐的“失踪”并非孤例。 陈宇身边,不少人选择通过工作调动悄然“消失”。 有一次,领导把陈宇叫到办公室,问她对几个空缺的项目是否感兴趣。 陈宇看了看领导推动的几个项目。 他们都曾是他的同事主管,但都决定辞去基金经理的职务,选择退休到中后台从事数据、合同处理等工作。

更常见的“消失”方式是通过人员优化。

陈宇的金融圈同学中有60%会选择在2023年辞职。有一次,她和一位同为基金经理的朋友吃饭。 这位朋友接到HR的电话,询问“我什么时候来办理辞职手续”。 我朋友这才知道他的整个基金团队都解散了。 团队有40多人,包括基金经理、研究员、秘书等,全部被迫辞职。 给我打电话的HR还感慨地说:“我辞职的事也得处理一下。” 在公众心目中,基金经理辞职的消息可能是从行业“一把手”开始的。 2023年9月,中欧医疗的居伦因“公司安排”辞去两只基金的职务,引发基督徒热议。

事实上,今年以来,明星基金经理转行的消息不断传出。 首先,代号“科技猎手”的信达澳亚基金经理冯明远接连辞去6只基金,手中只剩下4只基金。 随后,诺亚基金经理蔡松松于9月29日辞去所有产品职务,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其辞职。

2023年,金融行业基金经理纷纷辞职,形成大规模“辞职潮”。 截至12月27日的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券商资管、基金公司等197家公司中,已有357家基金经理宣布辞职。 虽然相对于基金经理总数而言,这只是少数,但与过去五年同期相比,这代表了最高的离职人数。

面包财经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兴银基金、长盛基金等12家基金公司基金管理人数量同比萎缩,整体数量以中小基金为主公司。 上半年,融通基金已有5名基金经理宣布辞职。

离开公募基金领域,私募基金(专注于为少数投资客户提供服务,投资金额不低于100万)也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局面。 上海培邦私募合伙人李宇奇在2023年10月的调查中发现,一些机构已经开始大规模优化,一家私募股权公司的合伙人正在考虑跳槽到国企,因为他无法实现盈利。

2023年,私募行业注销、关停企业多达2344家。 其中一些因为不符合行业规定而被迫注销,更多的则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 私募排行网截至12月27日数据显示,已有9755只股票策略私募产品更新业绩,其中57.42%过去一年出现亏损。 这样的行业洗牌导致很多公司倒闭,“基金经理肯定也走了”。

在金融行业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领域,基金经理前台的“消失”,会导致中后台从业人员的被迫“消失”。

入行近九年的基金产品经理张发(化名),2023年3月突然被领导叫到办公室,宣布自己被“优化”。 张俊愣了一下,“没想到会这样。” 据张军多年来的观察,金融行业看重面子,所以很少听说有机构直接优化。“通常是员工被调到其他岗位,被迫离职”自己的。”

张发去年底才跳槽到这家外企。 之前经验丰富,协议薪资也比较高。 但优化的时候,领导却说他“无能”。 张发起初以为确实是自己的错,但半个月后向同事询问后才发现,领导根本没有招新人,部门也减少了人员。

“这个仓位直接平仓了。” 张发说道。 原本负责的工作被分成了几块,均匀地摊在了其他同事的头上,“每天都在加班”。

当风吹过的时候

闪耀的时代,无数基金经理趁着危机一跃而起,编织出辉煌的业绩。

早在2014年,陈宇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她就受到了一个“传奇故事”的启发——学校的一位学姐工作两年后在家乡南京买了一套房子,另一位老师的同学也赚了一份钱。年薪百万,而且都来自同一个专业——金融。

从此,“学习金融=财务自由”的方程式就种在了陈宇的心里。 高考结束后,北大、清华大学招生办到她家送来橄榄枝。 最终,她前往香港攻读本科学位。 。

进入大学后,她改变了自己的滚动方式。 戴婷每周都强迫自己去认识三位金融从业者,并向他们询问专业经验。 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结识同校的学长学姐。 此外,她还会在上添加好友并一一聊天。

2021年之前,金融圈创造财富的故事在戴婷耳边从未停止过。 今天,一位资深基金经理灵机一动,拿到了几千万的年终奖。 明天,校友的一家创业公司将上市。 财务自由。

那是一个明星基金经理腾飞的时代。

2021年之前,A股上证指数和香港上市的恒生指数均呈现震荡上涨的走势。 上证指数单日最高涨幅甚至接近11%。

当时,通过捕捉不同行业的趋势,通过社交媒体推波助澜,“成为明星基金经理是可想而知的”。 2020年,白酒行业的快速崛起受到广泛关注。 易方达基金经理张坤凭借在白酒行业的重磅地位成功崛起。 他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甚至单日上涨5.05%。 投资者尊称他为“酒战之神”,甚至有人在微博上为他创建了全球粉丝后援会,并设立了微博超级聊天。

近两年来,葛兰已成为新兴基金经理的代表之一。 2020年,她负责管理的最大基金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最初规模不足60亿。 然而到了2021年,这只基金的规模猛增了六倍,达到了400亿以上,葛兰的资产管理总规模也滚雪球般增长到了1103.39亿元。 因此,她被基金投资者和媒体誉为“药神”。

格兰特专注于CXO赛道,即医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外包服务。 在过去的几年里,CXO赛道已经成为制药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由于国家推动创新药以及全球制药巨头将研发流程转移到中国,CXO赛道上涌现出不少表现出色的个股。 2020年,新冠疫苗的研发推动CXO需求大幅增长,导致该板块直接飙升。 当时,在生物制药行业,“几乎每3.75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

这两年,也给一些“非职业选手”带来了机会。 大港投资合伙人姚忠振2016年开始考虑转行成为私募基金经理。此前,他一直在券商(证券公司)工作,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

由于缺乏行业资源,他只能一边经营微博、积累粉丝,一边“找点兼职养家糊口”。 他每天都会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对股票交易的看法。 偶尔有几个大V转发,粉丝数量就开始增加。 到了2020年,有一段时间,他每次发微博都会收到“回应”,几乎所有金融领域的大V都转发了他的观点。

一位投资伙伴向姚忠振伸出了橄榄枝。 2020年底,姚忠真成功推出首支基金,微博粉丝数飙升至50万以上。 越来越多的粉丝选择投资,到2021年,姚忠真管理的基金规模已达到5000万。

当时他看好的行业之一就是储能。 在新能源领域,流行倡导“3060”战略,这是国家的宏观战略,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国家推出了庞大的新能源发展计划,储能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新能源不稳定的关键一环。

姚忠真在储能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2021年4月到2021年7月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他给投资者带来了17%的丰厚回报。

张军也知道那个辉煌的时代。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发布产品,为牛市做准备。 当时,热门基金的规模至少要“数百亿”,但到了2020年,“有几只基金甚至能募集千亿”,而产品一旦推出,“几乎可以很快被抢购一空”。

然而,由于行业竞争激烈,成为基金经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成为基金经理,张军的很多同学都要经历从研究员到助理再到基金经理的阶段。 他们每一步都不能犯错误。 成为一名基金经理已经超越了90%的同行,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姚忠真在《投资的坚韧——让法律绽放价值》一书中分享了他创业前屡遭拒绝的经历。 书中提到,即使他答应无偿尝试这份工作,也很难找到机会。

然而,即使当时面临这样的困难,仍然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努力进入这个充满奶和蜜的行业。

在管理规模近27万亿元的3460名基金管理人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基金经理占96%。 数据显示,北大、清华、复旦等知名院校的学术背景已成为不少基金经理的共同特征。 如此高的教育背景使得基金经理备受投资者追捧。 35岁的赵颖等投资者选择投资明星基金经理,是因为她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和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位。 专业博士学术背景。

在投资选择上,张军坚定看好富国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张峰。 张军对张峰的能力和业绩充满信心,表示无论自己如何调整立场,他都会跟着投资。 “他们肯定比我强。”

寒潮出现

2021年下半年,陈宇经过一年的努力,成功晋升为基金经理。 然而,随着升职后公司气氛变得沉闷,负责内地投资的同事们流露出一丝悲伤,在热烈的气氛中似乎还夹杂着一丝寒意。

陈宇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关注股市走势。 不过,A股和港股均呈现下跌趋势。 尽管A股下跌相对缓慢,但港股一度吸引了大量外资,从2021年3月的近3万点跌至2022年10月的1.7万点。

面对这种情况,陈宇等人采取了“游击战”策略,主要目的是避开具有不确定性的城市。 她每天密切关注每个城市的确诊病例数,预测这个城市是否会发生变化,然后研究该城市有哪些大型工厂,哪些行业可能受到影响。 一旦发现不好的迹象,就赶紧减持。

陈宇的日常生活演变成了反复看新闻、快速向老板汇报,然后“分析、投资、撤资、最后叹息”的循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击战”策略逐渐失效,只能等待解封。

在此期间,不仅基金经理深受影响,普通投资者也未能幸免。 发现,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中欧医疗的投资业绩一直不佳,“似乎一路下滑”,中欧医疗的投资收益全部消失。 受药品集中采购等内外部环境影响,医药板块出现明显下滑。 Wind数据显示,2021年下半年中欧医疗十大个股中,前五名个股跌幅均超过30%。

当时,不少投资者通过代理平台“支付宝金选”推荐购买了葛兰管理的基金。 然而,当这些基金遭受严重损失时,投资者不但对葛伦不满,还开始向支付宝投诉。 随后,在支付宝基金的“周销榜”上,葛兰的基金直接从榜单上消失了。

赵莹也做出了退出的决定,“以后不再跟葛兰一起投资了”。 到2022年2月,中欧医疗健康基金A已较前期高点回撤超过40%。 在她看来,格兰特从一开始的“难以理解的操作”逐渐失去了她心目中神的地位。 以2020年底为例,葛兰推出了一只名为“中欧阿尔法”的基金。 这只基金与她过去关注的医药行业不同。 在白酒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包括贵州茅台、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等品牌。 然而,那时“酒已经很高了”。

自2020年底以来,白酒行业一直处于下滑趋势,而葛兰似乎在市场达到最高点时介入。

“不限购”政策是赵莹觉得难以理解的操作之一。 通常,当基金规模增长过快或过大时,很多基金管理人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会选择实施限购。 例如,张昆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基金在1月28日将申购限额从原来的10万元下调至5000元。但葛兰管理的基金并未实行“限购”政策。

在公募基金行业,基金经理的薪酬通常不与业绩挂钩,而是与所管理基金的规模挂钩。 基金公司将向基金收取1.5%的管理费。 “基金规模越大,管理费就越丰厚。” 对于明星基金经理来说,因为“他们自己就能带来很多钱”,所以他们的业绩提成也更加可观。

许多基督徒对基金经理在基金亏损的情况下仍收取管理费感到不满。 连媒体人胡锡进近日也对此表示不满。 他提到自己购买的基金“跌得很惨”,并在新浪财经2023年年会上表示:“(我的三只基金)管理人的收入他们应该跟着我跌……他们应该与我同甘共苦”我们。”

然而,普通基金经理的收入与明星基金经理相比要少得多。 以戴婷为例,她形容自己的身份是“大锅饭”。 基督教投资主要看公司的声誉,管理费大部分归公司所有。 “从薪资来看,还不如香港的服务员。”

对于普通基金经理来说,奖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奖金却与业绩挂钩。 如果公司盈利不理想,年终奖就会相应减少,所以大家都期待市场繁荣。 去年,不少公募基金管理人为了寻求更高的回报,选择转向私募。

2022年,一位资源充足的公募基金经理转向私募股权。 虽然当时市场不好,但对于很多公募基金经理来说,在低迷时期转向私募或许是一个转折点。 私募基金管理人可以获得20%的业绩提成。 只要市场迎来牛市,他们就能获得更丰厚的回报。

然而,预期的牛市并没有到来。 李明章(化名)回忆,该基金经理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但未能迎来市场上涨,也未能跑赢大盘,最终导致亏损。 结果,“没人怎么找他”。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位基金经理也属于“被动消失”的范畴。

冬春‍‍

2022年底,公司氛围重焕活力,我们兴奋地等待政策宽松后经济的快速复苏。 同事们充满期待,市民们充满信心。 他们将资金投资于陈宇管理的基金,总规模达到30亿以上。 每天都有近10点的资金涌入,戴婷每天都忙着疯狂购买各种资产。

对一切都充满信心:如果你很久没有旅行,可以考虑航空领域; 如果你的车旧了,你可以投资购买一辆电动汽车; 如果你还没有结婚,你可以考虑买房。 这一切都让戴婷兴奋不已。

当时市场异常火爆,物价飞涨。 尽管有些股票的价格已经上涨了很多,甚至上涨了10%,但陈宇仍然不敢犹豫,因为“如果再涨到20%怎么办”。 当时的分析是,虽然未来市场平静下来时可能会下跌,但“经济活动的逐步恢复也会支撑价格”。

2023年7月,陈宇正在参加会议,关注行业动态时,看到一串数字突然冒出来,心里一紧,“完了,要崩溃了。”

隔壁主要投资中国大陆的团队,同事们对此反应更为强烈,频频感叹“数字都这样了怎么办?”

此后,陈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基金经理的“消失潮”来临。 后来,消失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对于很多基金经理来说,无论“主动消失”还是“被动消失”都不是长久之计,往往需要重新开始,寻找新的职业道路。

然而,香港股市在经历了短短两个月的上涨后,自2月份以来就开始下跌。 此后,陈宇已经记不清市场跌了多少次,只能时不时地自嘲一下:“怎么还能跌呢?”

消失很容易,回来却很难。 陈宇的优化朋友原本以为他三个月内就能找到新工作,但他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得到新的机会。 与此同时,优化后的基金产品经理张发还没有找到新的职位。 2022年,他向八家机构投递简历,四家回复; 然而,到了2023年,几乎所有机构都陷入了沉默,没有任何消息。 询问猎头后得知,要么是该机构没有招聘计划,要么是寻找年轻人而不是开高薪。

随着基金经理的“消失”,人们心中的金钱和信心也随之消失。

如今,张发已经逐渐放弃寻找新的职位,认为自己或许“自己投资赚点钱比较好”。 过去,他迷信明星基金经理,损失超过20万元。 现在,他深感“再强的基金经理也无法战胜大势”。 最近,他每天996个小时在家学习投资理财,“仔细研究”后决定自己做。

克里斯蒂安·赵颖也决定不再跟随投资基金经理。 目前,她的基金只剩下6万到7万元,她“很少打开看”,已经开始将资金转入ETF(交易所交易基金)进行现场操作。

在这场“消失潮”中,有人在社交平台上感叹自己“遭受了巨大损失”。 有些人因为亏损而不愿意打开投资软件,认为“反正都是亏损,看也没用”; 有的人舍不得买8万元的包,但“基金亏了8万元”; 而有人在2021年处于高点的中欧医疗,收购了葛兰,一直在亏损。 起初,它以为可以收回本金,但当亏损达到20%时,它就痛苦不堪,无法出售。 现在它正在损失近60%。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消失。 一些基金经理选择坚持,并发现了一些机会。 比如目前的市场,基金经理李明章一直在盈利。 主要从事量化私募,利用电脑筛选适合投资的股票。 2021年底,他推出了CTA(商品交易顾问)策略,通过波动来获利。 即使A股波动,只要波动大,就能获利。

为了应对当前的情况,李明章对整个股票策略板块进行了调整,将公司投研部门的大部分精力从选股转移到了CTA策略的分析上。 虽然他去年底在重庆开了一家民宿,但面对客源不足,甚至有人鼓励他摆地摊,但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冰面和冷虾摊。 如今,民宿已经亏损过百万,成为了李明章判断经济走势的风向标。 “民宿赚钱了,经济就会好。”

相反,私募基金经理姚忠震始终坚持自己的选股策略。 虽然2023年他还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赚钱确实是相当困难。 他以稳重的风格而闻名。 每次选股前,他都会精挑细选蓝海行业,重点分析行业内的龙头股和成长股,详细比较前几年的估值。 在真正买入之前,他会反复问自己:如果买入后三年股市休市,我还敢选择吗? 只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才会坚决买入,所以他几乎从不换股。

为了不遭受太大的损失,他还要求自己绝不买未满仓的仓位,每次操作保留少量资金,跌了随时补仓。 在这种保护机制的支持下,他在2023年近70%的时间里跑赢了市场。

今年,作为私募基金经理,他感到压力更大,因为投资者焦虑。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投资者发来长篇文章,分析当前的行业形势,质疑他的经营情况。 例如,2023年,有一位投资者恰好在刚刚发放股息后进行了投资。 然而,他从未支付股息。 这三个月,对方给我发了两篇几百字的短文。 起初他是礼貌地询问,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 成了最后通牒,“一年内不分红就撤”。

在公募基金领域,陈宇的朋友们也陷入了类似的困境。 她的朋友最近很苦恼,透露新加入的公司可能会优化,加入公司后一直在处理资金回撤问题,甚至关闭了两只基金。 本来,当市场上涨时,更多的资金流入,投资机会增加,选择范围更广,资金规模也扩大,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现在这种良性循环似乎出现了逆转,市场下跌,投资者陷得更深。 一旦市场反弹,大量投资者立即赎回股票,“对投入基金的钱感到不安”。

当陈宇第一次接手同事的资金时,她发现这些资金都是“糟糕的交易”,她不愿意这样做。 有些涉及房地产的高息债券,她觉得这些资金根本无法交付。 对于一个基金经理来说,曾经管理过的基金的业绩会写进她的职业履历,但这些糟糕交易的业绩却很难乐观。

陈宇感到很无奈。 即使面对各种各样的资金,有好有坏,她也不敢拒绝。 她明白,无论基金好坏,只要规模更大,“公司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上个月戴婷去美甲的时候,美甲师骂了他们基金半个小时后,突然问起戴婷的工作情况。 戴婷不敢承认自己是基金经理。 犹豫了一会儿,她回答道:

“在办公室工作。”

品牌也从小规模慢慢成长起来。

欢迎加入我的微信,加入社区,分享资源,交流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将被视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