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3-09 23:26

汇率导致日本跌至世界第四位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甄茹 环球时报记者 杨莎莎】2023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跌至世界第四位后,引发日本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历史上,日本连续32年保持世界GDP排名第二的位置,直到2010年被中国取代。又保持了13年第三的位置,直到这次让给了德国。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岛林强调,以美元换算的GDP受价格和汇率走势的影响很大。 数据显示,近期日元兑美元汇率一直在150关口附近徘徊。 这一回应一方面安抚了一些日本民众,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汇率真的只会引起GDP数字的变化吗? 其背后的社会现象和内在逻辑是什么? 它如何深刻影响国计民生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烤肉被汇率“抢”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近日前往日本,亲身感受日元汇率下跌和普遍通胀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烤肉店”位于日本东京赤坂。 这家店有很多外国游客光顾。 在那里,记者见到了邻桌的日本顾客佐藤先生。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最喜欢的大众标准套餐价格从一年前的1万日元涨到了1.2万日元。 不过,考虑到日元汇率的下跌,对于很多国外消费者来说,套餐价格其实已经有所下调。 以人民币为例,调价前后吃此套餐的价格分别为646元和573元。 餐馆老板面临着两难境地:吸引游客还是留住老顾客? 迫于通货膨胀造成的运营成本上升,老板选择了前者。 愤怒的佐藤先生觉得“自己的好东西必须送给别人”。 他不知道是谁“抢走了”他保存下来的烤肉。

佐藤先生的愤怒并非独一无二。 2022年日元汇率暴跌后,日本上演“教科书式”输入性通胀。 从能源和食品开始,物价上涨波及整个社会。 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今年1月日本剔除生鲜食品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已连续29个月同比上涨。 2023年,日本核心CPI同比上涨3.1%,创41年来最高值。 食品价格上涨8.2%,普通快餐上涨14.6%,家具和日用品上涨7.9%。 这些都是民生的核心领域。 从涨价幅度来看,2022年日本共有25700种商品将涨价,而这个数字在2023年将继续上涨至32400种。这些不仅仅是数字,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日本民众的生活。

日本著名学者渡边勉的新书《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全球经济的神话》译者序言中,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裴桂芬说:撰文称,日本物价“异常”主要表现为急性通胀与慢性通货紧缩交织,这是世界上独有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物价和工资停止上涨,形成了消费者低价偏好和企业工资冻结的习惯。 2021年8月涉及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5个国家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当你去经常购物的超市购买商品时,你发现价格上涨了10%,你该怎么办?” 日本消费者回答“在其他超市购买”的比例达到57%,而其他国家只有32%至40%,这表明长期生活在价格不变国家的消费者偏好低价的倾向突出。 2022年5月的一项新调查显示,回答“在其他超市购买”的日本消费者比例在9个月内下降至44%。 日本民众逐渐意识到,涨价即将成为常态。

但同期进行的劳工调查显示,90%以上的日本工人的工资没有变化。 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扣除物价上涨后,2023年11月日本实际工资收入同比下降3.0%,连续20个月同比下降。 日本内阁府数据显示,占日本经济一半以上的个人消费2023年第四季度环比下降0.2%,已连续三个季度下降。 日本东京商工会议所研究部今年1月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将有8690家日本企业破产,较2022年增加35%,这一增幅为1992年以来最高。

升值不一定是好事,贬值也不一定是坏事

面对隐藏在汇率和物价背后的经济困难和民生问题,不少人疑惑,日本为何允许本币贬值?

事实上,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发行货币国家的经济实力,其变化主要由外汇市场决定。 由于日元相对稳定的国债收益率和长期货币“零利率”政策,日元被国际社会广泛视为“避险货币”。 日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流通,流通量常年位居全球前三。 。 当日元汇率剧烈波动时,日元就失去了“避险货币”属性。 当日元汇率下跌时,其他国家或组织逐渐放弃将其作为外汇储备货币,日元贬值趋势难以扭转。

此外,日本的债务问题也让该国政府陷入困境。 日本财务省2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日本政府债务总额为1286.452万亿日元,再创历史新高。 2023年债务将占日本GDP总量的217.5%,债务比例位居全球第一。 加息意味着融资变得困难,抑制经济,并可能导致政府财政危机; 不加息就意味着汇率继续处于低位,社会需求萎缩,人民福利减少。 目前为止,日本政府选择了后者。

事实上,这并不是日本民众第一次遭受汇率大幅变动的困扰。 “只有少数日本人会记得日元汇率固定、日元不弱也不强的时代。” 日本网()近日在整理日元汇率历史时报道称,从1949年到1971年,日元汇率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水平。 在该制度下的固定汇率阶段,美元兑日元汇率固定为1:360。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固定汇率低估了日益坚挺的日元,让日本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过剩的竞争力,推动了当时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

1971年8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突然宣布结束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并对进口产品征收10%的关税。 这一系列事件在日本被称为“尼克松冲击”。 此后,固定汇率阶段性改变并最终崩溃,日元于1973年进入浮动汇率时代。由于日本的一些优势产业走向海外,日本的贸易顺差开始增长,导致日元贬值。汇率波动和升值。

今年日元汇率变化情况_日元汇率变化今年情况怎么样_日元最近汇率变化状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与日本、德国之间的贸易失衡严重。 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于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于1985年签署了《广场协议》,同意了美国的要求。 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最终导致美元兑美元三年多来不断下跌。 日元汇率从1985年2月的1:262变为1988年11月的1:121,日元价值大约翻了一番。

针对日元升值引发的经济衰退,日本政府立即采取了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连续五次降息、反复大规模公共工程支出等一系列措施。 。 在此过程中,日本股票和地价飙升,创造了所谓的“日本泡沫经济”。 然而,这个泡沫在20世纪90年代初破裂,取而代之的是金融危机。 此后,日本经济被认为陷入了“失去的30年”。

从历史看现在,有经验的日本人都明白,日元升值不一定是好事,日元贬值也不一定是坏事。

美元本身汇率不稳定,不能作为衡量其他国家经济活动的指标。

“日本的创伤至今依然存在”,国际货币研究所名誉顾问、日本财务省前副大臣田东洋曾分析道。 “日本政界和商界人士仍然对日元升值过敏。” 日本网还报道称:“日元升值(在‘尼克松冲击’之后)可能是一个创伤性事件。对日元升值的恐惧在日本仍然根深蒂固。人们过度担心日元升值,从而容忍日元贬值。”

还有一种普遍的看法是,日本政府和央行的金融政策使日元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汇率水平,这对日本出口业来说是一大利好。 据彭博社报道,今年1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长11.9%,超过预期的9.5%,为其经济提供了“急需的支撑”。

不仅如此,日本出口企业也在趁势扩大或调整产业布局。 今年1月,日本经济代表团访华。 其中,AGC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表达了将材料研发等业务定位于中国的意向。 业内人士表示,其实质是有意将输华商品的生产地点转移到中国。 无独有偶,类似情况的德国企业也正在将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 这是将外贸出口转移到外汇稳定国家的举措。 是运营商应对本国货币贬值的措施。 这也开创了汇率对经济影响的新局面。

可见,汇率下降、日元贬值一方面带来了输入性通胀,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出口繁荣和产业布局优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汇率影响下日本名义GDP排名的变化呢?

世界金融史学者、《货币战争》系列作者宋红兵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是一种衡量标准。 它作为价值尺度,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背后的劳动力量。 货币分为本国货币和国际货币,在两个市场上使用。 当需要进行跨境贸易时,需要使用第三种国际货币,例如美元,作为定价方式。 因此,日本的名义GDP实际上是用日元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该国一年内的产品和服务总量。 该数据与美元没有直接关系。 如果用美元来评估数据,会造成混乱,因为美元汇率每天都在变化。 波动。 在他看来,汇率是评估GDP数据的一个“搞笑”因素,尤其是在美元本身汇率不稳定的情况下,无法作为衡量其他国家经济活动的指标。 自 20 世纪 70 年代美元脱离金本位以来,现在没有真正的价值衡量标准来评估各国的经济活动。

“武器化”正在导致美元失去“特权溢价”

彭博社报道称,自二战结束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已经持续了近80年。 如今,美国越来越多地利用货币来应对地缘政治斗争,引发多国对美元“武器化”的强烈反对。 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期间,美国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包括冻结俄罗斯数千亿美元外汇储备,并将俄罗斯主要银行移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 报告认为,这些措施促使印度、韩国、巴西和东盟等许多国家和组织开始探索在贸易中绕过美元,引发人们对美元未来主导地位的质疑。

对此,宋红兵向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美国对其他国家发动贸易战、加征关税、制裁等措施,使全球市场组织变得松散或支离破碎,实际上是在削弱各国的特权。美元。 美元的特权在于它组织全球市场并且具有很高的溢价。 美国越是利用金融制裁特权,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考虑全球利益,就越会推动更多国家寻找替代货币。 这种趋势一旦形成,意味着美元的所谓“特权溢价”将进一步下降,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将进一步减少。 这是一个自我加速的过程。 现在我们看到速度还是比较慢,但是当量变引发质变的时候,市场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拐点。 宋红兵认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概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到那时美元很可能不再是世界主导货币。

著名金融专家萨蒂亚吉特·达斯去年10月在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文章称:“货币战争今非昔比”。 他认为,随着大量企业实现供应链多元化,汇率走弱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正在减弱。 此外,如果“去全球化”风险导致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减少,货币的重要性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减弱。 在当前地缘政治紧张的形势下,一些国家强调关税、制裁、资产扣押等直接干预也可能削弱汇率的作用。 上述变化都反映出以特定货币价值为标准的现实困难,未来汇率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微妙。

宋红兵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历次货币战争都是发生在一个完整的体系内,即二战后美元建立的全球市场框架内,属于局部冲突。 现在,这种局部矛盾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秩序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与过去不同货币在同一体系内相互竞争不同,现在地区或内部冲突已经转变为关系到美元秩序本身能否继续存在的根本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