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2024-04-01 06:43

为个人信息编织“防护网”

近日,一则乒乓球名将个人信息泄露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该运动员在微博上发文谴责犯罪分子在互联网上恶意传播其个人信息。 甚至有人利用他的身份证号码查出他的手机号码,对他进行骚扰、谩骂。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并不少见。 我们时不时接到的推销电话、诈骗电话、手机软件精准推送的各种广告信息、快递站收到的不明快件,都在提醒我们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问题。 个人信息可以反映个人身份、活动等,是公民重要的隐私问题。 《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都有明确的规定。 泄露他人信息的行为违反法律,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法_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的定义_个人信息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事实上,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不断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技术垄断》提到:“每一项技术既是负担,又是恩赐,它不是非此即彼的产品,而是有利有弊的产品”。 互联网技术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网上购物、旅游、网上求职等都需要提供某些个人信息。 一些互联网平台公司拥有大量用户个人信息,但日常管理不严格,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 与此同时,个人信息来源、倒卖、精准营销、诈骗犯罪等黑色产业链借助海外平台发展起来。 其环节较多、举证困难,相关部门难以有效追踪和打击。

有关部门要多管齐下,妥善处理信息泄露案件,筑牢个人隐私的规则和法律屏障,让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网越织越紧。 如果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可能会产生信息泄露的“破窗效应”,不断侵蚀公民的安全感和对法律的信任。

有关部门要抓技术、抓管理,切实保障人民个人信息安全。 一方面,可以加强与相关领域企业的技术合作,强化技术壁垒,防止黑客等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和平台公司需要加强管理,完善管理制度,避免内部人员监督导致用户个人信息泄露。 此外,有关部门应从源头抓起,严厉打击出售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规范销售推广渠道,从根源上斩断出售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

他律至关重要,自律也不容忽视。 公民个人也应树立隐私保护意识,妥善保管含有个人信息的票据、信件等,并在社交平台展示日常生活时注意抹去个人信息痕迹,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陈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