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4-04 11:03

至少有一半的光伏企业将无法在这次大洗牌中生存!

[文章| 黑鹰光伏王亮刘洋江南】

光伏行业新一轮残酷洗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高库存、低产量、裁员、亏损保市场——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没有温柔,只有生与死。

2024年上半年,光伏竞争将最为激烈; 且行业深度调整仍将长期持续。

一直在跌,而且价格还在跌! 近期中核集团组件采购最低已达0.81元/W; 华能集团组件采购招标已开启,最低中标价创行业新低,跌至0.79元/W。

非自愿的价格战之下,不少企业已经“亏本买卖”。 对于一些跨境玩家来说,开工之日就是亏损之日。 去年下半年以来,已有10余家跨境光伏上市公司宣布退出光伏制造!

与此同时,超过1000亿的计划项目被终止或推迟!

从这个势头来看,未来有的企业将面临停产、破产、退出或者整合。 没有办法逃脱。

当然,“洗牌”从来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充满希望、充分竞争的行业的正常现象。 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 有的企业被淘汰,有的企业留下来,有的企业趁势巩固竞争优势,甚至加速走向寡头之路; 生意场上,冰与火并存,你最了解自己。

建议多留意风景! 毕竟光伏是一条坡长雪厚的大赛道,未来在星辰大海中大有可为。 但由于多种因素叠加,这次大洗牌和深度调整不可避免。

光伏20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乐观的人越来越富有,悲观的人越来越聪明——但当所有因素颠倒过来时,悲观的人站在了舞台中央,乐观的人走向了屋顶。

据企查统计,2021年和2022年,光伏产业链相关新注册企业数量达到20万家,2023年上半年又注册8万家企业。 如果算上这些新企业,远超一半可能会在这一轮光伏洗牌中被淘汰。

本文分为八个部分,供读者参考: 1、残酷的价格战将长期持续; 2、阶段性绝对过剩产能,加速出清; 3、超过1000亿规划的光伏项目被终止或推迟; 4、寡头效应凸显,产业集中度不降反升; 5、IPO政策收紧周期延长,部分企业面临较大压力; 6、融资收紧,钱没那么好拿; 7、跨境玩家面临巨大压力,10余家上市公司退出光伏; 八、“逆全球化”凸显,全球市场拓展面临新挑战。

[1]疯狂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很多环节已经跌破成本价。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问题不是如何赚钱,而是能不能生存!

以“低价”为特征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并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年底年初,一线厂商全线降价清理库存,以收回货款、提升业绩。 尤其是Perc组件,极限价格已经跌破0.8元/W。 至于二三线小厂,更是陷入了卖血求生的境地。 价格战何时打响? 估计要到明年二季度末才能知道。

在组件环节,自2023年开始,价格从1.8元/W左右直线下滑。 进入10月,组件招标报价屡创新低,项目报价维持在1.14-1.45元/W。 11月,一路跌至1元/W成本线。 进入12月份,P/N型组件均跌破1元大关,随后主流价格达到0.94-0.99元/W区间。 12月6日中芯汇能10GW组件开标中,P/N型组件综合报价达到0.862元/W。

从价格走势来看,各光伏组件厂商的投标价格并没有出现走低的迹象,只是最低。 为了赢得订单,一线厂商、二线、三线厂商都开始真刀真枪地上阵。 零部件价格现已突破大多数公司的成本线。 以下是智汇光伏整理的去年底多起光伏组件采购中标情况:

新年伊始后的最新消息是,2024年1月23日,中核集团8GW光伏组件设备一级集中采购试点项目(第二批)中标单位公布。 共有23家企业入围三项投标。 该细分市场有17家公司,最低为0.81元/W。

此外,2024年1月20日,华能2024年10GW光伏组件框架协议采购招标开启。 共有47家企业参与投标,最低中标价创下行业新低,达到0.79元/瓦。

硅材料方面,2022年至2023年,受新增产能释放和开工率调整影响,其价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高点300多元/公斤到现在的最低点低于60元/公斤。 致密料价格已达到60.4元/公斤,低于大部分二三线厂家的成本线。 最低价格为56元/公斤,甚至比2020年硅料价格暴涨前还要低。

按照目前整体价格和市场变化来看,即使硅料价格跌至6万元/吨,通威、大全等硅料龙头仍将盈利,但仍非常接近成本线。 随着“多晶硅五虎”都感受到成本压力,二三线硅材料企业的处境只会变得更糟。 可以肯定的是,非龙头硅材料企业和新势力的成本线更高。 新进入的厂家基本上都是亏本生产。 而如果未来硅材料价格继续下跌,不排除部分企业将被迫减产。 新势力大概率会陷入还没吃肉就挨打的困境。

在硅片环节,作为硅材料的直接下游,其价格年内已腰斩一半,并持续走低。 今年2月份,隆基股份的P型M10硅片报价为6.25元,但9月份该产品报价仅为3.1元。 11月份以来,硅片端一直处于库存不断积累的状态。 从硅材料工厂的生产进度来看,市场对硅片价格的未来仍持悲观态度。 分析称,市场仍在观察硅片厂商后续减产的幅度。 预计本月中旬厂家因库存因素将开始计划减产,材料价格可能很快会降至3元/片。

在电池领域,由于产业链价格下跌的影响,电池厂商已经无法盈利。 目前各厂家的库存水平仍然不一致,部分厂家的库存正在缓慢上升。 由于库存主要是P型电池,因此P型和N型电池的价差拉大。 每瓦约0.1元左右。 据了解,一些制造商因无法承受价格下跌而关闭了旧的PERC生产线,以避免持续的现金损失。

隆基绿能中国区总裁刘玉玺去年底分析称,价格下跌引发了恐慌。 光伏组件的产品价格已经很低。 如果跌破1元,就说明已经完全跌破成本价了。 “所以我们认为,低价竞争的恶性价格战是非常不健康的,它不仅会对企业造成内部损害,还会影响中国整个光伏产业,损害中国创新。”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建议大型国有能源企业不要再采取低价中标的招标方式。 该企业家建议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光伏企业进行自查自纠,自觉规范销售行为,加强行业自律,避免陷入亏损的价格战。 中国光伏企业应通过持续创新、创造价值来振兴光伏产业。 高质量发展。

然而,回顾过去二十年光伏行业的风风雨雨,你会发现“警告”和“呼吁”基本上没什么用。 企业的“理性竞争”最终会受到市场的锤炼,也会受到现实和“南方”的锤炼。 “墙”只有打破你的头并流血,才会产生“效果”。

2024年上半年,将是光伏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期。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问题不是明年能赚多少钱,而是能否生存下去。

当然,从趋势来看,供应链价格的下降有望加速行业内落后产能的出清,最终促进供需平衡。 然而,这个过程一定是残酷的。

[2]整个产业链阶段性出现“绝对过剩”是事实。 行业将不可避免地进行深度调整和洗牌。 最激烈的竞争将出现在2024年上半年,届时秩序将重塑,格局将重构。

光伏产业链阶段性绝对过剩是事实。

虽然计划产能不等于实际产能,但实际产能不等于有效产量,产量不等于销量。 不过,也有很多新进入者,很多都在扩大生产,很多都得到了资本的帮助。 只要供应远远超过需求,那么如果不投产,就意味着一些企业将没有产出收入。 他们如何生存和发展?

“双碳”趋势下,近三年光伏制造投资扩张疯狂。 据黑鹰光伏统计,2020年至2023年11月末,根据现有公告和数据,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投资(规划)总额已超过近3万亿元。

具体来看,2020年至2022年,多晶硅累计投资分别为207亿、2200亿、4500亿,增速明显; 硅棒/硅片总投资超2900亿; 电池和组件总投资分别为3106亿元。 、2200亿和3000亿以上,合计超过8300亿元; 光伏玻璃产能投资分别达到216亿、709亿和129亿,使2021年成为扩张最激进的一年。 此外,近三年薄膜、金刚线、背板等核心辅助材料的投资金额分别达到182亿、139亿、190亿。

黑鹰光伏尤其注意到,在市场剧变之下,晶科、晶澳、天合、隆基等主要龙头也成为扩产主力。 2023年以来,TOP8光伏巨头纷纷宣布扩产投资已超3000亿。 如今,巨大的市场预期与现实可能面临的制约和困难形成了鲜明对比。 企业战略和布局上的过度“乐观”,很可能会导致未来出现一些巨大的困难。

以硅材料为例。 2022年,硅材料价格将继续上涨,连续多年的巨额利润已经无法阻止投资者和企业的脚步。 今年硅材料产量的扩张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壮观。 随着新增产能的不断投入,硅材料板块刚刚摆脱产能不足的问题,加速陷入产能极度过剩的泥潭。

据集邦咨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预测,2023年底多晶硅总产能将达到214万吨,同比增长82.9%; 2023年硅材料产量约为134万吨,同比增长56.29%,可支撑超过500GW组件产量,大幅超出2023年装机预测330-350GW。

未来两年,产能过剩行业整合将是主旋律。 据彭博新能源预测,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约511GW,到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约727GW。 据统计,到2024年,我国光伏主要产业链硅材料、硅片、电池及组件产能将超过1TW。 此外,玻璃、薄膜背板等主要辅材供应也将相对宽松。

这意味着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尤其是组件领域,据统计,到2024年仅排名前10位的企业组件总产能就接近800GW,完全可以满足500GW+的市场需求,企业竞争将愈发激烈。

如今,无论是政府资源、地方平台资源,还是资本市场资源,都应该引导到更具创新性、领先性的领域,而不是引导到效率低下、重复性的领域,特别是无意义的同质化领域。 生产能力。

[3]去年以来,超过1000亿的规划项目被终止或推迟。 在行业洗牌和压力下,2024年必将有更多规划项目“半途而废”。

黑鹰光伏最新统计发现,从现有信息来看,2023年以来至少有超过1000亿元的规划项目被彻底终止或推迟。随着行业洗牌,这种现象可能会阶段性加剧。 这背后,一些知名企业纷纷退出光伏行业竞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上所述,隆基、通威、TCL中环、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晶科等主要龙头企业仍在加大先进产能的扩张力度。 这是一个潮起潮落的洗牌过程。

[4]行业激增,“寡头垄断效应”进一步凸显,各巨头综合竞争优势明显; 此外,光伏产业集中度不降反升,马太效应下的厮杀如火如荼!

大量资本进入,大量企业跨界,赛道“扩容”。 光伏行业整体“集中度”确实不降反升。 随着周期调整和行业洗牌,行业集中度还有更大提升空间。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目前,从具有垂直整合优势的龙头企业来看,具有规模和成本优势的企业也会选择顺势压价。 当行业发生巨大变化时,他们会杀死潜在的竞争对手,提高对行业竞争格局的了解。 控制,很多二三线甚至更小的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被“杀死”甚至被淘汰。

从组件等一些数据来看,2022年排名前4的企业与第五的出货量差距为18-25GW。 根据公司2023年的出货目标预测,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至30-40GW,这一差距更加明显。 出货量第一名和第十名之间的差距可能接近60GW。

随着强者不断壮大,对二三线企业,尤其是尚未建立一体化产能的企业,考验将更加严峻。 黑鹰光伏注意到,去年11月初,Wood 的一份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非集成组件制造商的市场价格和制造成本几乎持平,没有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集成阵营的龙头企业不仅在硅材料-硅片-电池-模组环节具有产业优势,而且在辅助材料和设备方面也有布局,综合优势明显。

国新能源47元跌到5元_元新能源2021_元新能源吧

再看光伏硅材料板块,虽然不少新进入者声称要扩产,但2018年、2020年和2022年TOP5的产量占比分别为60.3%、87.5%和87.1%。 行业集中度高并保持稳定。

另一份数据,集中采购方面,2023年10月至12月中旬,央企大额组件采购中,43GW组件中标企业中,是否为央企大额组件采购无论是个别项目招标,前10名企业“预定场地”的订单比例高达74%。 即使在开标阶段,三线企业均低价竞标,但考虑到实际供应能力等因素,最终龙头企业仍获胜。 在激烈的竞争下,一些二三线企业纷纷下调了出货目标。 预计2023年企业出货量仍将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此外,从近150家光伏上市公司的核心经营数据来看,近三年来,营收、净利润等各项核心经营数据的“集中度”不降反升,持续上升。 通威、隆基、晶科、新科、天和、晶澳太阳能、TCL中环等前10名企业赚取了行业70%以上的利润。 从现金流、资本净值等“可持续”的数据来看,更是如此“强者恒强”。 下表为2023年上半年所有光伏上市公司前三名核心经营数据,以及2022财年前三名核心经营数据,以及相应的整体业绩。

从资本储备、现金流、资本净值等维度来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可采集到相关数据的118家光伏上市公司资本储备总额为5036亿元,其中前十名分别是隆基股份、通威股份、天合光能、特变电工、晶科股份、大全等十家企业合计2584亿元,占比超过51%。 从资本净值来看,几家巨头遥遥领先。 仅隆基股份的资本净值就达417亿元。 相反,当时只有49家公司的净资产为正,其他69家公司的数据均为负。

总体而言,对于其中的竞争对手来说,二三线企业、各类新能源企业、甚至细分的小企业能够与传统光伏巨头竞争并在“夹缝”中生存和成长,无疑是一个现实。 主张!

无论行业如何变迁,即使资本疯狂、跨境玩家拥挤,但仍然有很多企业,包括天合光能、隆基绿能、通威、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协鑫集团、TCL中环、阿特斯阳光电力等。特变、正泰等巨头凭借技术、规模、渠道、品牌、资金、管理、全球化等综合优势,依然在光伏行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5]资本市场的调整和洗牌同时进行。 IPO政策收紧,事关生死存亡。 有些企业可能无法及时进入资本市场。

光伏的洗牌不仅仅体现在行业和市场层面。 资本市场的调整和波动也深刻影响着众多企业的竞争格局乃至生死存亡。

近一年半来,光伏资本市场整体“低迷”已是众所周知。 黑鹰光伏曾测算,与2022年6月末的“高位”市值相比,光伏企业总市值“蒸发”了2.02万亿元。 下降46.17%。 此外,截至2023年9月末,118家光伏上市公司负债总额达到近1.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3.53%。 机构持股方面,截至2023年9月30日,基金公司合计持有120家光伏上市公司52.2亿股,较高峰期(截至2022年6月末)巨幅下降49%。 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必然会影响资本市场上众多企业的融资能力。

2023年,另一个巨大的影响将是IPO政策的突变。 特别是去年8月27日,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统筹优化一二级市场IPO与再融资监管安排》,其中表示将“阶段性收紧IPO和再融资监管步伐”。首次公开募股。”

对于光伏而言,同类政策“风向”的直接影响是去年成功上市的光伏企业数量同比大幅减少(仅5家),多家光伏企业终止IPO,其中包括巨成科技、元氏新材,以及拓邦新能、华耀光电等。还有不少光伏企业已经出席会议近半年但尚未上市。 这也包括一些因资本密集而急于上市的企业却难以如愿进入资本市场,这势必会影响很多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生存。

IPO收紧并不意味着暂停IPO,而是减少频率、拉长周期,以时间换空间,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尽管现有IPO看似正常,但从增量增长来看,受理、注册、发行节奏明显放缓,且IPO标准收紧后,预计将出现一波退出潮。

行业观察家蒋静分析:对于沪深板块IPO收紧,归根结底还是“IPO的必要性”。 这是每个拟上市企业必须“问自己”的问题。 这个“必要性”必须是正外部性,包括技术、产业乃至国家的贡献,以及投资者长期的“赚钱效应”,而不是简单地搞重复的产能建设,通过筹集资金来浪费资本市场资源。更不用说大股东减持套现的负外部性了。 ,这个现在特别敏感。

在IPO周期延长、报告期推迟的背景下,业绩测试压力更加明显,项目备受煎熬。 近年来处于繁荣顶峰的项目首当其冲。 目前,国内IPO的几个渠道,包括科创板、创业板、主板乃至北交所都面临着诸多挑战,总体难度较大。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IPO失败,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股改初期投入过多,很多早期投资会被浪费,这也会对企业融资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IPO失败将对拟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造成重大打击,扰乱公司未来发展。 发展计划失败导致员工流失、社会负面关注、经营困难等,甚至可能导致公司衰落。 第三,如果企业错误估计风险,再加上现有的资金问题和内部管理问题,企业陷入困境是不可避免的。

[6]去年上半年融资火爆,下半年却陷入停滞; 融资收紧,未来“拿钱”可不像往年那么容易了!

几乎与资本市场的调整一致,2023年下半年以来,整个光伏行业的融资加速“遇冷”。 综合统计,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业60家企业发起再融资近2000亿元。 其中,45家上市公司增发募集资金1157.69亿元,11家公司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530.68亿元,3只新股上市募集资金46.59亿元。 隆基绿能、通威、TCL中环、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光伏龙头企业几乎都拥有数百亿融资。

转折点出现在第三季度。 从融资情况来看,第三季度人气明显转差。 据光伏时报不完全统计,一季度光伏企业融资额达到1002.79亿元,二季度为1078.64亿元,三季度仅为426.8亿元。

如上所述,整个IPO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二级市场再融资收紧的背景下,“拿到钱”绝对不像往年那么容易。

黑鹰光伏注意到,2023年11月8日,沪深交易所出台5项优化再融资监管安排具体措施。 简而言之,这5项具体措施包括净利润或未来净利润已突破的公司、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财务投资比例较高且未使用全部募集资金的公司。上一轮,以及“不缺钱”、热衷跨境投资的企业、多元化投资的企业再融资行为将受到限制。 与此前宽松的再融资环境相比,此次政策将使光伏企业再融资变得更加困难,部分光伏企业甚至可能无法再融资! 企业只能依靠自己的资金来扩展和投入生产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一些光伏行业领导者的观点值得注意。 例如,Trina Solar的董事长Gao Jifan表示希望金融机构能够了解该行业的当前状况,合理地支持该行业的发展,同时避免由于由财务问题造成的财务问题而避免覆盖整个行业一些跨境企业,导致该行业寒冷。

Longi Green 的董事长郑还提醒人们,非市场资源分配导致了当前产能的时期,而金融权力与地方政府的支持相结合,加速了该行业的扩张。 “那些花钱的人并没有花钱。” 光伏生产能力的性质是过度扩展,解决此问题将需要时间。

[7] “跨境”玩家已经开始进行残酷测试,并且有10多家列出的跨境公司已从撤回!

在过去的三年中,大量的资本和企业具有跨境光伏,但是现在,对生与死的考验即将到来!

此前,许多跨境光伏公司,包括新疆, Hi-Tech, Meike, , , Co.,Ltd.在硅材料,硅晶片,电池,组件和其他链接中。 此外,通过投资分布式电站,越来越多的非行业公司参与光伏行业。

但是,在进入2023年之后,在光伏行业进行了新的一轮残酷的价格竞争,不容易跨境的公司感到巨大的压力,许多公司或资本也被“艰巨”。

对于许多跨境球员来说,一个项目开始的那一天就是它亏本的那一天。 发现,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有10家以前具有备受瞩目的跨境光伏的公司已经终止了与光伏相关的项目和再融资计划。

例如,去年10月19日,黄希集团( Group)透露了该公司放弃其“轻松追逐”计划的信息; 此外,OVI 于2023年初宣布跨境光伏,已正式终止了相关计划。 此外,主要从事包装和印刷墨水业务的 Co.,Ltd。发起了47亿元人民币高效的异质结电池和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建设计划。 仅一个月后,该公司大大降低了该项目的投资规模。 该公司持有项目公司不少于40%的股权的最初计划已更改为5%的股份。 另外,计划在2022年转变其光伏业务的 终止了私人位置问题,并于去年7月31日晚上撤回了申请文件...

不止一个光伏的老板提醒:如果跨界公司没有差异化的竞争力,跨界公司如何竞争并生存? 另一个大老板提醒:技术差异通常是最困难的。 对于某些公司而言,您最初是模仿版本。 您可以做出什么区别?

Trina Solar董事长Gao Jifan去年在论坛上进行了分析:“客观地讲,跨境和跨行业挑战仍然相对较大,因为我们必须从一些领先的公司中挖掘一些团队或一些技术,并重新开始。但是,当前的行业竞争是高强度的竞争,一些跨境和跨行业企业可能必须面对挑战,然后才能充分建立全面的竞争力。”

根据董事长Cao 的说法,差异化非常简单,但在每个企业家的实施方面通常并非如此。 因为人们倾向于自我强化,并且总是想到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但我做不到? 因此,我们工业链中的竞争通常被认为是“互动”。 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温和的说法。 从本质上讲,它是“贪婪”,每个企业都是贪婪的。 我总是觉得我想赚更多并做更多的事情。 我照顾别人的事务,摆脱他人。 但是,我们可能没有想到当我们杀死他人时,我们也必须被禁用。

展望未来,越来越多的“跨境”公司可能会退出光伏行业。 在这一轮改组中,可能会消灭更多跨境球员的勇气和热情,他们的空间将被挤压。

[8]“反全球化”的迹象是突出的,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正在加剧,面对恶意抑制和重要的市场战略调整,光伏公司如何出国并避免风险?

在过去的三年中,随着全球贸易的变化,光伏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变量和风险也大大增加了。

根据对列出的光伏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 发现,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光伏公司增加了扩大全球化的努力,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以及许多公司(例如电源)的阳光,海外收入的比例大大增加,许多公司超过50%,有些公司甚至达到70%或80%。

未来的国际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光伏公司的全球发展和布局,并且也将不可避免地提出了针对公司全球化能力的新要求。

最新消息是,在2023年12月上旬,巴西工业和贸易部表示,该国政府取消了光伏模块的12%进口税收补贴,因为该国也生产了类似的产品。 同时,巴西政府还撤销了太阳能模块的300多项临时减税措施,并在60天内生效。

以前,巴西的大多数光伏模块都是从我国进口的。 从2023年1月到10月10日,我的国家向巴西出口了31.6亿美元的光伏模块,在十大光伏模块出口国中排名第二。

此外,在2023年6月上旬,在德国的慕尼黑展览会上,中国光伏公司的高管被带走了机场,以协助调查,这再次引起了我们国内相关公司的警报。 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市场的政策和新闻包含各种机遇和挑战; 变量和风险; 这也极大地测试了中国光伏企业家对全球市场的未来见解,判断和灵活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