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4-04 20:17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徐英姿

“新质量生产力”概念的引入和解读,为我们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增强发展新动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提供了重要信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撑。 我们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生产力”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政府任务之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一步。 重要事态发展为我们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增强发展新动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引领。

△张占斌

民生周刊记者: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以及新质量与生产力的关系?

张占斌: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方面,新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高质量发展是新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和必然结果。 发展新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质量发展所体现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也是新生产力的着眼点。 高质量发展只能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来实现,而这取决于技术创新和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发展新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要持续做好创新,推动新生产力加快发展。”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新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因为只有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可见,新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关系。 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新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和持续动力。 高质量发展也将为新生产力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就显得尤为有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如此重视加快新生产力发展。 可以说,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阶段。

民生周刊:传统产业是形成新生产力的基础。 如何在发展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催生新的生产力?

张占斌:传统产业和新生产力并不矛盾。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一种模式。 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建立后打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其实,传统产业并不一定是夕阳产业、落后产业,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占比很高的国家。 以我国制造业为例。 其中80%是传统产业。 如果我们失去了它,我们以后的饮食就会出现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坚持先立后废,先稳定传统产业,同时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高端化、智能化、智能化。绿色产业实现“老树新芽”,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青春。

传统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人素质的问题,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传统产业企业为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或者进行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这就是用新生产力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否则,它们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衰落,成为真正的夕阳产业,最终会被历史所淘汰。

传统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取得更好发展、更大进步,还存在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完善配套设施的问题。 对于传统产业的发展,加强人才培训尤为重要,比如通过培训提高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传统产业必须实现转型升级,这不仅关系到传统产业向上发展的基础和空间,也关系到就业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对于我国人口众多、传统制造业占80%的国家来说,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各级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为企业提供金融、税收支持服务,促进传统产业与新生产力的融合。 比如,通过支持企业进行绿色改造、使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等,帮助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

总之,传统产业与新生产力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相互排斥的关系,而应努力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不能因为新生产力的发展而忘记、抛弃、忽视传统产业。 如果这样的话,新生产力就失去了基础,很可能就搞不好了。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发展新生产力时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特别是要明确自身传统产业的优势或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民生周刊: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新生产力的关系?

张占斌: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他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发展新生产力,除了关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工人、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外,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与新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当生产关系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新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革与其不相适应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 这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 。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表_战略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16_战略新兴产业分类2019

发展新生产力必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我们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生产力潜力。

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动力作用和反动作用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新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举措。 目的是不断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这种认识,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努力畅通制约新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利流向新生产力发展。 ——优质生产力。”

民生周刊:发展新生产力对于提升城市功能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发挥哪些作用?

张占斌:新质量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它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好的质量、更高的效率、更具可持续性。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促进社会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民生福祉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新生产力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更多高薪就业岗位,从而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更高的技术水平创造的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可以增加城市的财力,自然可以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最终惠及亿万人民。

体现新生产力的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被运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它们对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有着非常直接、明显的作用。 能够显着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环境角度看,新生产力发展所需的绿色、低碳、清洁、循环经济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宜居性提升。

总之,发展新生产力创造的更大发展成果最终将惠及全体人民,或者说,发展新生产力的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 这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民生周刊:全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您对各地发展新生产力有何建议?

张占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生产力,要避免一哄而上、制造泡沫,更不能创造模式。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发展适合本地区的新生产力。 首先,我们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和条件,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以此来思考什么可以发展,什么不能发展,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经济上应该做什么。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南方和北方、城市和农村,决不能按照一种模式、一种理念发展。 无论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还是提前规划建设未来产业; 无论是提升现代产业,还是利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决策。 我们既不能过于雄心勃勃,也不能消极保守。 应该说,在发展新生产力方面,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每个地区都有值得做和可以做的事情。 就看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有没有决心、有能力。

民生周刊:发展新生产力,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张占斌:生产力由三部分组成,即工人、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工人是其中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元素。 发展新生产力,首先要有新型劳动者,即新型人才。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都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建设与新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人才队伍,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积极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机构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市场也需要发挥决定性配置作用。

二是切实改进政府人才管理方式,以用好人才为重点,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聘任、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系。 政府要把工作重点转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

三是优化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体系。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发展新生产力多样化需求,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我们要坚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创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发展新生产力的过程中受用,找到自我实现的发展方向。

四是大力倡导新就业理念。 在通过市场定价人才的同时,还要运用政策奖励、荣誉激励等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和技能、鼓励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营造人人都能成才的氛围。人才,“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新生产力的发展服务”。

出品:民生周刊(ID:)新媒体部

原文发表于《民生周刊》杂志2024年第7期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徐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