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市场下行、退出不顺利的时候,一级市场就会掀起关于并购退出的热议。 2024年以来,多起上市公司拟收购相关公司的公告引发关注。 其中不少被收购公司背后都有多家投资机构等待退出。
在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IPO)数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VC/PE)的退出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当资金到期、有限合伙人(LP)“追数”时,对于很多投资机构来说,只要能退出,无论什么方式,通过并购退出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同时,监管机构还鼓励上市公司投资优质资产、收购未盈利的优质标的,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获悉,目前不少投资机构正计划为其部分项目寻求并购退出机会。 并购能否成为VC退出的解药?
谁将成为本轮并购的“主角”?
2024年1月23日,科创板上市的模拟芯片龙头思瑞普宣布拟收购创芯微85.26%股权。 这是2024年中国VC/PE行业的第一起并购。其背后,深创投、盛宇投资、创东方投资、龙岗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十几家创投机构退出。
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记者发现,1月份已有2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收购相关资产的公告。 例如,回天新材料公告称,为优化公司业务结构,加快锂电池负极胶产能布局,推动公司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胶战略业务发展,拟收购安庆华兰自有资金科技有限公司51家。 % 公平。
1月24日,博创科技还公告称,已完成现金收购长鑫盛(武汉)科技有限公司42.29%股权,并已完成二期交易全部价款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长鑫盛背后的投资阵容“豪华”,包括云峰基金、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美团龙珠、深创投、辰逸并购基金等,均曾借此实现退出。
1月26日,光酷科技还发布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收购上海百安实业52%股权。 公告显示,除多名自然人外,上海百安实业背后的股东还包括扬州林鑫光电产业基金(有限合伙)和上海鑫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有约3.8%和0.9%的股份。分别分享。
记者注意到,拟收购的企业多为科技企业,其中不少是半导体、芯片企业。 对此,负责创芯微公司并购案的创东方相关投资者向记者表示,芯片企业之所以成为本轮并购的重要对象,一方面是国内半导体行业进入下半场,逐渐从个体独立上市转向。 并购整合阶段; 另一方面,半导体行业的投资收益预期正在下降。 未来,只有少数有优势的企业能够独立IPO。 并购整合将是大趋势。 你可以参考美国半导体公司的发展历史。
对于哪些类型的企业将成为本轮并购的“主角”,基石资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是未来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 由于当前资本市场低迷,独立IPO将变得更加困难。 对于很多快速成长的新兴行业的企业来说,被收购也是变相上市、实现资本化的好机会。 其次,对于传统行业来说,通过横向整合、并购,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成本控制也会更好。
市场需求很大,政策环境对买家有利,但情况发生了变化。
对于很多VC/PE机构来说,“退出为王”已经成为过去一年的重要信条。 按照人民币基金的“5+2”或“7+2”期限,目前不少基金已经到了清算期。 但面对每年近万例的巨额投资,即便是前两年平均每年400起IPO的高峰期的资本市场也难以“消化”这些被投企业。 更何况,现在IPO趋紧,更多计划上市和退出的项目开始了未知的等待。
但在基金到期和LP的压力下,即使项目可以等,投资者也不能再等了。 “我们已经与四家券商签订了服务协议,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做好项目退出工作。” 君盛投资董事长廖子军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开始梳理投资组合,成交额在2亿到5亿元。 利润在2000万元至3000万元之间的企业将与项目方协商通过并购退出。 此外,还将推荐部分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事实上,很多初创公司并不愿意被出售,投资者也不愿意因为并购而打折获得即将获得的巨额利润。 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几乎每个创始人都面临着回购和押注的压力。 如果尾盘无法上市,则必须履行回购条款; 对于投资者来说,当前的环境可能不再是他们想赚多少就赚多少。 到时候,就是给LP一个交代,能否拿回本金。 至于两害相权取其轻,并购可能是一个好的目的地。
廖子军也分析,在当前环境下,并购对于项目方来说或许并不是更合适的选择。 理由是:第一,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从20到3000万元的利润达到创业板5000万元的利润门槛,意味着要翻过几座大山,这对公司的能力和信心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二,即使努力达到上市标准,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即使公司成功上市,能否获得良好的估值也是未知数。 “如果一家公司利润达到20至3000万元,且并购价格合理,就必须考虑通过并购退出。”
创投机构迫切寻求并购退出,资本市场政策也频频提供支持。 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表态支持上市公司实施高质量产业并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并购重组“绿色通道”,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公司重组估值。 普惠性,优化完善兼并重组“小额快”审核机制等。
例如,2023年10月2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证监会关于修改〈2023年10月27日〈证监会关于修改〈〈证监会关于修改〈〈〈中国证监会关于修改〈〈〈中国证监会关于修改〈〈〈中国证监会关于修改〉〈〈〈〉〈〈办法》〉〉的决定〉〉〉〉〉〉〉〉〉〉〉〉〉〉〉〉〉〉〉〉〉〉〉〉〉〉〉〉〉〉〉〉〉〉〉〉〉〉〉〉〉〉〉〉〉〉〉〉〉〉〉〉〉〉〉〉〉〉〉〉〉〉〉〉〉〉〉〉〉〉〉〉〉〉〉〉〉〉〉〉〉〉〉〉〉〉》》》》》》》》》》》的具体解释的说明: 26号《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延长股票发行类重组项目期限。 财务信息的有效期有助于上市公司降低重组成本、加快重组进程。 2023年11月17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购买资产的规则》,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以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实施重组、定向增发优质资产,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
但与2013年至2016年上市公司并购浪潮相比,上市公司的并购意愿和支付能力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投资者李刚强分析称,一方面,上市公司宣布并购不会导致股价像以前那样持续上涨,并购对公司市值的提升影响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支付能力也大不如前。 “我个人认为,大多数市值几十亿元的上市公司只能拿2亿到3亿元现金,再加上一些现有股份进行并购,所以如果并购标的太大的话,你就不会被并购。”能够支付。”
并购与IPO退出回报率差距或高达6倍
能够退出毕竟是好事,但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并购是最后的手段。
“以A轮为例,并购退出和IPO退出的收入相差4-6倍。” 廖子君说道。 与记者交流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通过并购退出项目意味着营收预期需要下调。
“本质上,中国二级市场还是有市盈率估值逻辑的,但一级市场的估值已经没有逻辑了。” 李刚强表示,在并购领域,原来一级市场的估值逻辑并不成立。 因为,在一级市场的一些行业,比如新能源、半导体等,大量公司的营收可能只有50到6000万元,但其估值早已经突破10亿元。 二级市场显然不会为此买单。
从公司价值的角度来看,李刚强表示,容易被收购的公司有两类,一是有营收、有利润的公司;二是有营收、有利润的公司。 另一种是市值较小的并购团队或技术的公司。 同时他还指出,最难被收购的一类公司是估值在10亿元以上、营收尚未大规模增长、亏损仍较大的公司。 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医疗等科技领域存在大量此类公司,融资阶段多为B至D轮。
“现在上市公司并购时会选择利润高、估值低的公司,开出8-12倍的PE。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的收益只有IPO的五分之一。” 廖子君进一步表示,并购带来的收入也仅限于天使轮B阶段投资的机构,而那些投资后续C轮、D轮的机构,也可能会因为估值倒挂而亏损。
可见,在并购等买方市场中,话语权始终掌握在上市公司等买方手中。 很多时候,只有一个买家,买家不一定要买,但卖家必须要卖。 因此,在李刚强看来,想要通过并购成功退出,必须在心态建设、交易结构等方面做出调整。 最终,在并购市场中,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初创公司,都需要推翻一级市场原有的投资协议和估值体系,寻求各方更多的平衡,实现博弈中的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