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4-08 22:25

华夏现金增利收益支付时间 太保,他是不是被冤枉为“小白菜”了?

万科债务危机,包括普遍辞职传闻,导致3月13日本土保险板块下跌,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人们现在更关注他三天后可能发放的股息水平。

这就是乔治·索罗斯所说的投资者的“本能和直觉”吗? 所以尽管黄历显示“一拿财”,两周前那个非常普通的周三,仍然有人执意要出发。

2024年3月13日,A股二级市场保险板块毫无征兆地突然下跌。 “申万保险二号”全天下跌2.94%,跑输沪深300指数2.35个百分点。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首当其冲。 截至收盘,其A股下跌7.1%至23.3元/股。 港股方面,太保H股下跌7.6%至14.1港元/股。

还有两个数据值得高度警惕:13日,太保A股换手率为1.9%,维港换手率为2.54%,而前一交易日换手率分别仅为0.76%和1.06%,这意味着它们都显示出显着的增长。 符号。

风格的转变如此诡异,就像近两个月本地保险销售遭遇罕见的“停电”,但保险股的上涨却一度出人意料。 权威分析师表示,一方面,保险股往往先于A股见底,因此当上证指数跌至2800点附近时,保险股首先反弹。 同时,保险本身也是一项“风险”业务。 当市场预期后续保险资金买入的股票大部分会便宜时,对远期回报的渴望就值得一搏。 即便如此,为了控制利率损失,监管部门刚刚通过“紧急指导意见”,责令各级寿险公司降低万能险结算利率和分红险约定收益率,导致保险公司老板们感叹“生意难做”。

尤为重要的是,当“国家队”来救市时,保险股始终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一句“福气”就足以抵消一些不好的事情的侵扰了。

遵循红色顶部和白色,通常的技术。 问题是,这个底层逻辑是否迅速发生了变化? 两地市场一日之内对中国保险股“三皇公司”成员的反应剧烈,必定是有原因的。 很多投资者立刻想到了万科持续存在的债务问题。

早在3月初,就有传言称万科正在与贷款机构(主要是内地大型保险公司)进行集体谈判,以展期部分即将到期的非标债务。

不过,有媒体报道称,太平曾表示不参与上述讨论。 据说,当脸部两侧的表情不对称时,当事人就更有可能在说谎。 显然,确定一家公司是否说谎要复杂得多。 但有一件事。 由于涉及众多同行,又是一家拥有“民族品牌”的领先上市保险公司,太保似乎没有理由刻意造假。

事实上,万科涉足的保险公司中,资本规模最大的是新华保险和泰康。 其中,仅新华资产在手相关票据就有97.82亿,而泰康因尚未进入资本市场,并未受到影响。 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新华保险3月13日全天仅下跌4.18%。 至于中国人寿和人保财险,包括总部位于深圳、与万科同在、一直涉嫌相关“丑闻”的中国平安,仅下跌3.47%、3.62%和2.69%。

也就是说,如果这确实是资本市场出于同样原因的集体惩罚,那么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所受到的惩罚显然与其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严重程度不相符。

那么,会不会是自身表现引发的雷霆呢?

我们先看一下:2024年1月,中国太保累计原保费收入703.2亿元,同比下降7.5%; 其核心子公司太保寿险期内累计原保费收入449.27亿元,同比下降14.7%。 截至2024年2月(29天),中国太平洋保险累计原保费收入1022.5亿元,同比下降4%,中国太平洋人寿累计原保费收入632.7亿元,同比下降下降9%。

无论太保是否因3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降而主动放缓产品销售,导致与其挂钩的自有产品收益无法拉平平均资金成本。责任方。 请大家关注一个事实——截至2月份,新华保险累计原保费395.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5%。 如果再看“当月原保费”项目,太保和太保给出的当月数据分别为319.3亿和183.5亿,甚至分别录得5%和7%的增长。

这真太了不起了!

有一天还不能解释问题吗? OK——整合大数据!

业绩:今年年初至3月25日,中国太保A股股价从高峰到低谷跌幅高达18%(港股跌幅达19.8%),为五家上市公司中波动幅度最大的领先的保险公司。 当然,如果把时间轴进一步拉长,自三年前(复权前)3月41.5元/股的历史峰值以来,市值已经蒸发了46%,即1830亿(港股损失了63%)或同期市值2207亿港元)。

于是,一些人开始掰着手指头数。 万科是一个原因,业绩是另一个原因,太平洋人寿总经理蔡强的任期或离任又是一个原因。 如此堂堂的太保股价为何却成了“小白菜”? 原因在于赫尔克里·波洛的灰色脑细胞。

股价走势必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无疑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基本面的一定判断。 近年来,中国太保面临利润下滑、偿付能力下降、投资端压力等诸多挑战。 尤其是2024年初新老管理层更替,如何转型突破必然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因此,此时此刻对“3.13事件”的分析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今年以来A股五家保险公司股价涨跌

来源:Wind

万科债务危机波及保险股

六年前,最先喊出“求生”口号的万科,曾一度被质疑是假哭的“戏女王”。 如今,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雷霆,这位昔日的“优等生”也因债务危机而成为外界担心的“麻烦制造者”。

3月初有传言称,“万科正在与贷款机构(主要是保险公司)谈判非标债务展期,与新华资产的近百亿元债务展期被拒绝”。 尽管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3日立即宣布紧急辟谣3月份的传闻,但仍没能阻止万科A股价次日暴跌4.65%。 与此同时,不少债券也下跌。

随后,市场有消息称,万科的债务问题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 监管层已与部分金融机构召开会议,要求大型银行加强对万科的融资支持,并要求非标债权人与公司协商提前还款期限。 。

不过,万科方面尚未对此做出回应。 质疑和争论的声音更加喧嚣:万科是否也已经走到了悬崖边?

事实上,3月12日上午,相关人士已证实,工行为牵头行,包括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国有银行,还有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等12家主要银行正在为万科筹集800亿元银团贷款,帮助后者满足还款要求未来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券。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万科港股当日上涨10.51%,万科境内债当日上涨5%。

就在很多人以为自己又成功渡过难关的时候,3月13日,保险板块突然暴跌,让万科的债务问题再次回到舆论漩涡的中心。 与此同时,万科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纠纷也日趋扑朔迷离。

据财联社报道,从多方渠道获悉,对于万科与保险机构就非标债务问题进行谈判,目前部分保险机构倾向于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多方表示“希望能够顺利生存”。

也有媒体报道称,万科本轮谈判的重点并不是“延长”债务,而是希望几家保险公司不要提前行权,继续履行合同直至贷款到期。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债权保险公司来说,万科目前的“大麻烦”有两个:一是房地产环境尚未恢复,就连万科股东现金流仍陷入困境。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个月,中国房地产投资完成量同比再下降9%至1.18万亿元,已回落至2018年水平; 与此同时,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同比分别下降29.7%和20.2%。 其中,新开工面积9400万平方米创2005年以来新低,竣工面积10430万平方米仅与2012年持平。以上两个月,房地产企业销售额合计476.24亿元,同比下降51.6%。 尤其是2月份销售额1858.6亿,同比下降60%。

不客气地说,负债1.24万亿(截至去年三季度末)的万科,必须有持续强劲的现金流才能保证其“钢绳”的延续。 他能做到吗? 另一方面,目前万科似乎更倾向于先解决美元债务问题,这无疑让当地“债权人”有些不安。

多方传来的消息终于让投资者坐不住了。

在上交所电子互动平台上,不少投资者询问中国太保投资万科的情况。 公司回应:“公司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严格控制房地产等行业风险暴露,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选择投资标的。房地产领域风险暴露占比较小。”占整体投资资产的比重。持有仓位的房地产企业偿债主体实力较强,信用风险管控良好,投资风险可控。

很官方,只能说是“很官方”!

尽管公司做出回应,中国太保股价从3月13日起至此后几个交易日仍下跌7.1%,并从23.3元/股进一步跌至3月25日收盘时的22.48元/股。 港股方面,当日H股盘中最低价为13.3港元/股。

“钥匙先生”蔡强提出转型担忧

事实上,万科问题已经讨论太久了。 由于自身的公司素质以及对深圳经济和城市的影响,特别是按照深圳地铁原收购价计算,其账面也出现了高达362亿元的浮动亏损。 因此,大多数人,无论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侥幸,仍然对它的继续生活投下了信任票。

排除这个因素,“关键先生”蔡强接任,成为舆论焦点。 而他的去留为何会对股价走势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蔡强,1967年出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1991年,他在美国开始了金融保险生涯,并成为美国注册理财规划师。 蔡强曾担任法国安盛保险集团(香港公司)个人保险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后于2009年加入联合保险并出任其中国区首席执行官。 他也是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华人。

作为友邦保险中国前任最高领导人,蔡强已在内地保险市场摸爬滚打十余年,在业内颇有名气。 在此期间,他还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积极推动友邦保险中国渠道转型。

华夏现金增利年化收益_华夏现金增利收益支付时间_华夏现金增利南方现金增利

2021年3月,蔡强作为超级“外脑”加盟太保寿险。 有市场观点认为,蔡强拥有国际和本土保险机构的管理经验,他的加盟将是太保寿险增强渠道运营实力的一大利好。 有趣的是,在蔡上任当月,太保A股股价升至2007年12月25日上市以来的最高点。

蔡总上任后,太保寿险正式发布“长帆经营”计划,明确提出“一卓越、二稳定、四创新”的未来战略目标,即以最佳客户体验为目标,追求稳定价值增长和稳固的市场地位,并争取渠道。 多元化实现新突破,医疗健康生态迈出新步伐,数字化建设迈出新台阶,组织人才发展迈上新台阶。

“远航行动”由此成为太保推动寿险改革的重要工具,而蔡先生则是转型的重要旗手。

据悉,2022年以来,“远航行动”深化转型全面实施,各类项目普遍进入推进实施阶段。 开工一年半后,长航通航一期工程于2023年6月30日正式竣工。

“中信建投转型的核心是从‘人才红利’驱动转向‘人才红利’驱动。” 蔡强曾表示,CSC转型的核心战略主要涵盖五个方面:一是专业营销; 二是重视银保; 三、生产和服务体系; 四是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和投资; 第五是文化和领导力的变化。

从经营指标可以看出,转型成果已初步显现。 数据显示,2022年,太保寿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253.43亿元,同比增长6.5%,营业利润同比增长9.1%,占集团整体收入的近77%营业利润。 与此同时,渠道多元化正在加速,2022年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4.8%。

2023年7月,“远航行动”开始进入第二阶段。 当时,太保寿险董事长潘彦红曾表示,“长航一期”和“长航二期”转型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 “长航远航二期”是从外到内构建与生产力相匹配的组织支撑; 就是以内部办公室转型为重点,进一步系统支持外部办公室转型。 “长航远航一期”以现场服务转型的“核心”基本方法为指导,“长航远航二期”以内部服务转型的组织变革为指导。

不过,随着蔡强任期即将届满,他可能离职的消息引发了市场对“远航行动”转型成效的担忧。

必须强调一件事。 蔡强离开任职多年的友邦保险集团,或与一位重量级人物的空降有关。 他就是原平安人寿老板李源祥。

李比蔡大两岁,是新加坡人,拥有剑桥大学金融硕士学位。 长期任职于英国保诚集团。 相关人士称,李源祥在平安15年的职业生涯中,赢得了马明哲的信任——他于2004年2月加入平安保险,先后担任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平安总经理安人寿,平安人寿董事长。 他还担任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官、执行董事兼联席首席执行官。

2019年11月,友邦保险集团前首席执行官兼总裁黄景辉辞职,由李源祥接任。 据悉,友邦保险开出的年薪高达702.53万美元。 此外,李先生还获得因离开平安集团而到期的长期奖励金和延期付款补偿。 友邦保险最终支付的“一次性”赔偿高达2515万美元。 当时,李源翔“转让费”总额达2.5亿元的消息轰动中国保险界。

友邦保险于1919年在上海拓展保险业务,1992年重返上海,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 21世纪初,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作为外滩17号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业主,它一直希望能享有与当地同行同等的市场准入和竞争条件。 等待了近20年,友邦保险终于等到了机会。

为了加速在华业务,友邦保险不遗余力地挖人。 其意图当然是利用李源祥对中国寿险营销体系的熟悉,迅速打开局面。

因此,外界普遍认为,黄景辉退休了,但没能被蔡强继任。 而是引进了外援李源祥。 这应该是前者愤怒离开的导火索。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蔡去太保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动力去“证明自己”。 不幸的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他可能做不到了。

高管变动后如何应对绩效压力

虽然“远航行动”让中国太保走出了“至暗时刻”,但转型之痛并未完全解除。 同时,近年来资本市场的不断调整也必然对业绩产生影响。

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保险公司净利润均出现下滑。 一个原因是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另一个更大的原因是投资端压力拖累利润。

2023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保险公司业绩

来源:Wind

从中国太保历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数据也可以看出,自2019年大幅增长并达到峰值后,净利润就停止了前进,出现了较大波动。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增收不增利,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24.39%,在五家上市险企中仅好于中国人寿。

中国太保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及历年增速

来源:Wind

近期保险公司年报已经开始披露。 中国平安3月22日发布的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37.89亿元,同比增长3.8%;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856.65亿元,同比下降22.83%。 值得注意的是,其现金分红水平持续增长。 计划派发2023年末期股息每股现金1.5元,全年股息每股现金2.43元,同比增长0.4%; 按照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业收入计算的利润现金分红比例为37.3%。

从友邦保险年报来看,2023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将呈现两位数增长,但隐藏的担忧也不容忽视。 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业利润负增长; 行业竞争加剧以及销售政策结构调整,导致新业务产值率下降。

去年行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进入2024年,各大保险公司将如何起步?

随着业绩压力加大,保险行业争夺“开门红”的竞争逐渐淡化,但市场仍会关注相关数据的表现。

兴业证券研报显示,人身保险方面,1-2月累计保费收入除国寿外,普遍持续负增长; 财产险方面,各公司均实现增长,但增速存在差异。 广发证券分析认为,受益于个险渠道改革成果释放,寿险保费增速明显提升; 受春节因素影响,财险保费增速有所放缓。

再看中国太保,前两个月累计保费1022.51亿元,同比下降3.9%,差于中国平安和人保财险。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报告

未来会更加乐观吗? 兴业证券认为,在高基数、规范政策影响下,负债端增长压力加大。 可能超预期的机会主要来自于居民对储蓄保险产品的强劲需求以及银保银一体化后产品保值率的大幅提升。 资产端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预计随着经济企稳复苏和稳增长政策落实,将出现边际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太保刚刚进行了董事会变更,后续是否会发生人员和战略调整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去年12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召开董事会,选举傅帆为公司第九届董事会董事长,聘任赵永刚为总裁。 今年1月26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核准两人的任职资格。

1月29日,公司再次发布公告称,孔庆伟因年龄原因辞去董事职务,辞职生效后将不再担任董事长及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决策及ESG委员会主席职务。 。

2月29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中国太平洋保险新一届董事会正式揭牌。 付凡和赵永刚首次以新身份公开回应公司未来发展方向。

付帆表示,尽管保险业面临的宏观经济和行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但保险业仍面临历史战略机遇。 中国太保将坚持有序推进集团“大健康”、“大区域”、“大数据”三大领域。 战略。

谈及2024年三大战略的具体推进,赵永刚表示,“大健康”要增强主业发展动力,提高保险支付水平,提高健康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主业发展动力。增强大健康产业投资合力。 “大区域”重点整合集团资源,增强区域发展辐射力。 长三角巩固主场优势,大湾区创新产品服务、供给跨境业务,京津冀拓展总部经济,成渝发挥多元化布局效应。 “大数据”意味着提高效率,加快新技术在一线业务场景的应用,让科技赋能保险生态,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据报道,现场有股东询问中国太保的现金分红政策。 傅表示,从2023年开始,公司将执行新会计准则,净利润将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年度净利润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与其他财务指标相比,营业利润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 “公司将参考营业利润,综合考虑公司盈利能力、战略布局、业务发展需要、偿付能力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2023年现金分红水平。”

一天后,即3月29日,中国太保将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并召开业绩发布会。 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届时公司面临的问题是否会得到更充分的解释。 此外,当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神华等央企相继公布股息率超过6%的最新分红预告时,到底该跟还是不跟? 太保目前有点“烤”。

当然,在此之前,投资者不妨关注另一则消息——据悉,正在修订的《保险法》草案将新增一条规定,即“被接管保险公司的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依法开展保险的,业务转让的,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合理变更。”

据财新此前消息,2023年共投入1240亿元解决高风险险企问题,其中瑞众人寿(原中国人寿)565亿元、中惠人寿(原天安人寿)332亿元、申能财险(原天安财险)100亿,港湾人寿(原恒大人寿)150亿,信泰人寿94亿。 显然,未来救助陷入困境的保险公司的阀门不可能无限制地打开。 截至目前,92家寿险公司中有16家未能按时披露偿付能力数据或评级结果。 这可能与上述做法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毕竟以前所有的保单都是用国家信用来保证兑现的。 以后要看是哪家保险公司的。

这对于“红根健芽”的太保来说是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