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叶买穗报道,广州消费贷款已进入“第三时代”。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多家银行消费贷款产品利率下限已进入“3%”区间。 部分银行采用团购、发放优惠券等方式,导致部分消费贷款产品上出现“2%”字样。 头利率。
事实上,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消费贷款利率将会下降。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今年消费贷款可能继续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
淡季“降价”促消费
“‘3’时代涉及到消费贷款,真是难以想象。以前是客户向客户要贷款,现在是银行向客户要贷款。我们的消费贷款在3.68%左右,但优质客户可以获得折扣。” 专员说,这是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贷款。
春节过后,进入传统消费淡季。 为了促进消费,银行也“揪心”,消费贷款利率一降再降。
近日,宁波银行贷款产品“宁来花”上线活动。 新用户首笔贷款年化利率(单利)达到2.98%,最高贷款金额20万元。 宁波银行还针对部分特定单位员工开展普惠金融活动。 具体来说,申请专属免年费龙年储蓄卡,提供个人最高80万元、夫妻最高150万元的低息家庭应急资金限额。 年利率低至2.98%。 新客户有机会获得2.7%冰点利率,先息后本,纯利息,按日计算利息,随借随还。
平安银行还推出了“新白领贷”,向高端客户发放优惠券。 使用优惠券后,年利率(单利)可低至2.88%,最高授信额度可达100万元。 交通银行惠民贷声称最低年化利率为3.24%。 招商银行的闪电贷限额声称起价最低为3%。 此外,浦发银行于3月1日至31日推出浦山贷春季优惠,利率优惠25%,最低利率3%。 北京农商银行凤凰e贷可通过发放利率票将贷款利率降至2.98%,最高贷款额可达20万元。
最低利率更多是为了“导流”而不是“阳光”。 一般是针对新客户或者参加新团优惠,有的需要“白名单”客户。
但无论怎样,消费贷款的平均利率已经降到了“白菜价”。 融360数字技术研究院数据显示,全国银行网络消费贷款利率集中在3%至4%之间,低于3%的利率属于个别现象。 过去一年(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消费贷款平均可执行利率从4.2%逐步下降至3.41%,降幅近80BP。 同期,一年期LPR仅下降20BP。 贷款利率下降幅度远大于一年期LPR下降幅度。 从时间上看,去年三季度消费贷款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
对于今年消费贷款利率“一降再降”的原因,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鹏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房地产市场相对低迷,居民住房消费意愿下降。 新增住房贷款增长乏力,部分银行甚至出现负增长。 因此,一些银行希望通过发展消费贷款来弥补个人住房贷款的下滑,以保持收入和净利润的稳定。 其次,零售市场一直是银行的必争之地。 消费贷款与消费场景直接挂钩,这也是银行一直想开发的市场。 这两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促使银行大力发展消费贷款。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表示,一方面,受市场竞争影响,国内消费者信心和消费贷款需求处于恢复阶段,银行积极推动消费贷款业务发展,同业竞争激烈;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方面,引导市场利率合理下行,降低消费和投资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消费加快复苏。
未来可能会处于稳定下降的状态。
从“降价”促进消费的效果来看,居民消费出现好转迹象。 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各地政府也在努力。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在3月12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上海近日发布的《全市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实施方案》提出,在金融领域大力促进消费保险服务健康发展,大力培育新型消费多元化贷款新增长点,鼓励商业银行提高新型消费贷款需求适应能力,在利率、利率等方面提供差异化贷款产品。条款、还款方式等。
四川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联合印发的《四川省消费贷款贴息操作指引》称,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银行机构将提供1年期向本省居民提供贷款。 线下消费贷款购车、电子产品、家居装饰、家电、家具、耐用品四类产品可享受一年期一次性优惠,年化利率1.5%,单笔贷款不折优惠超过3000元。
这一贴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贷款的成本。 以成都农商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产品“优快贷”为例,其利率可低至3.25%。 如果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消费目的等条件符合上述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实际贷款利率还可更低。
对于接下来的消费贷款利率走势,王鹏博认为,多次降息和存款准备金率也将为消费贷款利率的下降提供空间。 他判断,未来六个月甚至一年,消费贷款利率可能保持平稳回落,但下降幅度有限。
2023年四季度中国银行业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四季度净息差环比下降4个基点至1.69%,跌破1.7%,同比下降22个基点2022年,较第三季度收窄4个基点。 。
“消费贷款利率过低会导致产品风险与收益错配,不利于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银行需要高度重视业务风险防范和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 周茂华认为,下一步银行应把重点放在吸引客户、争夺市场份额上转向创新产品设计、提升服务质量、强化风险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