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第三方支付机构想要开展境外卡收单业务需要建立什么样的业务系统,以及该系统与境内支付的异同。 我们用一张图来展示整个业务架构:
根据图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与国内支付系统的业务结构有几个明显的区别:
有外汇模块。
由于境外卡支付涉及跨境支付,在这种跨境支付方式中,持卡人以外币支付。 在后续的资金结算过程中,需要进行外汇兑换(我们假设商户需要在境内结算资金,而不是留在境外),完成资金从境外转移至境内的过程。 因此,在交易过程中,您需要具备获取外汇汇率并进行换算的能力,在结算阶段,您还需要通过外汇渠道进行外汇交易。
外汇系统与交易核心、统一支付、计费系统和资金管理系统密切相关。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经常查看汇率进行货币换算。 计费规则有时需要外币计算,必须及时获取汇率信息。 资金管理系统在配置资金时会涉及本外币兑换操作,需要根据不同汇率市场的实时情况做出决策。
配备相关报表功能模块
这个功能也是跨境支付的一个特点。 由于商户的结算资金需要来自境外,我国实行外汇管制制度,资金无法自由流动。 境外结算资金需通过具有国际收支报告申报资格的机构进行报告。 因此,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拥有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牌照,才有资格进行结算和报告业务(假设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具备相关资质,如果没有,则需要与其他有资质的机构合作解决此问题)。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申报操作。 不同的申报渠道有不同的风控审核标准。 有时,如果一笔交易没有通过某个通道,可能会通过切换到其他通道来上报。 具体细节我们可以稍后再讨论。
报关模块是一个独立的部分,通常在需要资金进入时由资金管理系统触发。 当需要资金进入时,支付机构会调用报关通道发送必要的信息。 报关批准后,资金将存入支付机构在报关通道设立的账户,然后进入支付机构的境内备付金账户(假设支付机构已在境外完成货币兑换,且输入的货币为离岸人民币(CNH)。
物流信息功能模块
这种差异源于商户和持卡人分属不同国家,跨境资金流动可能涉及洗钱或其他非法活动的风险(例如持卡人和商户合谋进行虚假交易,将非法资金转移至境外)。 因此,在涉及跨境商品贸易的境外卡支付场景中,部分支付收单机构要求商户提供货运物流信息作为结算的前提条件,以加强风险管控。 验证账户可用余额时,未上传并通过物流信息验证的交易不会反映在余额中。
当商户主动上传物流信息时,通常会触发物流信息验证通道。 验证通道将验证结果返回并及时反馈给商户,使物流信息验证通道与商户平台紧密相连。
资金集中分配功能模块
本文实际上介绍了一种源自跨境支付机构的支付方式。 由于从事跨境支付的机构需要在境内外设立备付金账户,境外收款渠道与账户资金不实时同步(例如境外渠道结算速度慢,但商户收款速度慢)。速度快,因此支付机构需要先垫付国内部分结算资金)。 当渠道和账户数量增加时,管理难度急剧增加。 因此,成熟的跨境支付机构通常设有境内外资金划转管理系统,进行自动和手动资金划转操作。
从资金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以看出,资金管理系统与支付机构内部运营后台、外汇系统、会计系统等密切相关。 一旦操作后台检测到资金阈值被触发,就会请求资金管理系统进行资金划转操作。 资金转账可能涉及不同货币的兑换,这就需要外汇系统提供汇率查询和货币兑换服务。 会计系统需要在资金划拨完成后及时记录资金情况,调整备付金账户之间的余额,记录相关会计流程。
其他模块
国外卡收单业务和国内支付业务虽然都存在,但本质上是不同的。 例如,在风控系统方面,通配符收单机构的风控系统最显着的差异之一是对错误交易(其中大部分是退款交易)的检测和处理。
在前期风控阶段,支付机构会根据国际卡组织的标准要求评估国外卡收单交易的特点,对收单商户入网制定严格的标准(尽管这一步可能不会直接体现在系统上,但实际上对业务影响巨大)。 在风险控制过程中,支付机构会根据境外卡收单交易的各种特点,制定3D安全控制模型,防范和应对风险。 在事后风控方面,支付机构需要配合商户进行账单调查、向国际卡组织提供退款投诉材料、及时预警并管理卡组织的监管指标。
风控系统与其他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包括交易核心和清算模块。 当交易触发风控拦截时,交易系统必须按照风控系统的指令执行拦截,确保危险交易不发生。 对于后续风控,清算系统需要根据风控系统的指令,对未上传的物流信息及其他触发后续审核的交易进行结算和拦截,防止危险交易结算后无法挽回损失。
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关联性以及国际信用卡收单产品的产品结构。 首先用一张图展示一下整体架构:
下面我们分别讨论业务系统、接口与服务层、场景层。
业务系统层
第一步是评估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国际信用卡收单机构之间的核心功能模块。 这些功能包括订单处理、统一支付、清算、账户管理、财务管理和对账。 这些是任何国内和国际支付交易所必备的功能。 一些特色功能包括外汇交易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部分支付通道和风险控制系统。 关于这些特殊功能的原因,相信通过上面业务结构的介绍,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不再赘述。
接口和服务层
有了这些基础功能模块,支付机构就具备了开展境外卡收单交易的能力。 该能力可以供支付机构自身开展业务,也可以转化为API形式进行外包销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能力输出)。 一般对外接口层需要提供支付交易订单、退款、交易查询(含异步通知)、3DS验证等交易功能,以及汇率查询、外币兑换、错误处理等后端服务、及报关服务。
业务场景层
通过接口和服务层的整合,可以满足各种境外卡支付业务需求。 这些需求包括线下刷卡(通常指外国游客在中国购物时使用的支付方式)、线上电商购物(通常是中国商家在海外电商平台销售商品,需要使用3DS功能),以及虚拟商品的海外销售(例如中国企业在国外电商平台上推出各类应用和服务等),以及在华留学生的支付需求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通配符收单交易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 假设进行一笔线下POS卡刷境外卡收单交易,由境外卡组织进行交易结算,资金最终转入商户境内银行账户。 通过一张图全面了解整个信息流和资金流程:
我们先来说一下信息传递过程。 持卡人在商户POS机刷卡后,商户将订单信息发送至收单行网关系统。 收单银行收到商户的订单请求后,首先会验证交易信息并审核风控系统。 如果交易信息没有问题且风险审核通过,则继续使用支付通道(这里假设收单行是卡组织成员,直接与卡组织应用程序接口连接) )。
当收单银行向卡组织发送交易请求时,卡组织会将请求传达给发卡银行。 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启动 3DS 验证。 需要明确的是,3DS验证是由发卡机构执行的,只要交易经过3DS验证并通过,发卡机构通常会承担所有损失(例如退款或欺诈)。 因此,发卡机构在交易中获得最高的佣金。
当发卡机构成功验证3DS后,交易成功结果将被逐级传递并返回给商户,从而整个交易在信息流上被视为完成。
下一步是关注资金流向。 因为在POS机线下交易场景中,商户通常会在一天的交易结束后进行结算操作(即将一天内的所有交易批量上传至收单银行,相当于一次结算通知收单银行)当天的账单已准备好开始)已结算)。 收单银行收到商户认可的交易详情后,将进行验证。 对于部分验证通过的交易,会向发卡机构发起支付请求(国外发卡机构大多为双信息,国内发卡机构一般为单信息)。
收费文件将传输至与卡组织预先约定的FTP或SFTP服务器。 通常,卡组织每天会分多个批次处理这些文件(批次数量因卡组织而异,但每隔几个小时就会处理一次)。
信用卡机构首先会批量处理交易,然后对交易进行结算,同时向发卡银行发起扣费请求。 然后,信用卡机构从发卡银行设立的结算账户中扣除相应金额(并扣除外汇费用和手续费),然后将资金划入收单银行的境外账户。 收单银行启动报关流程,将境外账户中的结算资金划入境内报关渠道账户。 申报通过后,申报通道将资金划入收单行境内备付金账户。 随后,收单银行将通知商户平台商户资金已到账,商户商户平台账户的虚拟余额将相应增加。
商户提交提现申请后,须将开具的电子发票发送给收单机构或直接在商户平台提交。 随后,收单机构将按照约定时间将资金结算至商户境内账户。 当然,不一定非得按照上面的步骤操作。 收购方有可能未能在约定时间内完成申报。 此时,收购方可以垫付结算资金,待申报完成后填补资金缺口。 此外,还可能存在收单机构直接使用境内其他资金与商户进行交易结算,将更多外汇留在国外的情况。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在实际情况中,不同的支付清算系统之间会存在竞争。 因此,在获得外卡的情况下,通常有两种结算方式。 实际结算可能通过国际卡组织(通常是国外银行卡的发卡组织)的渠道。 另一种选择是使用银联进行结算。 但无论最终采用哪种模式,其底层原理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