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综合 > 正文
2024-04-13 08:27

赵波:中国经济潜力、压力及2024年展望

标题:2024年1月18日晚,第67期中国经济观察报报道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本报告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百度金融主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智库与传播中心承办。 特邀多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中国经济2024:兴衰》进行分享和探讨。 挑战与机遇”。 本文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终身副教授赵波的主题演讲整理。

今天我就2024年经济发展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中国经济增长的全球背景

在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全球经济增长的整体背景。 21世纪以来,全球经历了两次较大的经济衰退,一次是2007年至2009年的次贷危机,另一次是2020年至2022年的COVID-19疫情。两次危机都造成全球经济负增长。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经济走上了“V型复苏”:疫情前,全球经济增速平均为3-4%。 2020年疫情期间,全球经济增速为负,随后逐渐恢复。 平均而言,疫情导致2020年至2022年全球经济每年损失两个百分点。

当前,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减弱。 预计全球经济将回归相对稳定的长期增长轨道,即年均增长率3%左右,其中一半增长来自人口增长的贡献,另一半来自人口增长的贡献。一半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

基于以上全球经济增长的背景,我想分享一下我对2024年经济发展的一些想法。

影响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非常快,被誉为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前30年平均经济增速基本维持在9%-10%左右。 近十年来,经济增速逐年递减,不知不觉已跌至5%的时代。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经济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供给,即生产端。 中国生产端的一些变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生产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它不仅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创新,还取决于资源配置效率等因素。

图1

将生产端要素的贡献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相加,得到年度经济增长率,如图1所示。蓝线代表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波动较大; 红线代表我们计算出的潜在经济增长率。 当蓝线高于红线时,经济繁荣,当蓝线低于红线时,经济陷入衰退。 2010年之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左右; 2010年以后,也就是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潜在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现在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到5%左右。

图2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下降? 我们还可以从要素投入和生产效率两个方面来分析。 图2显示了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红线代表排除波动后的潜在趋势。 可见,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发挥了较大作用,带动GDP增长约5个百分点。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工业国家,需要学习很多经验和技术。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 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离世界技术前沿越来越近,技术进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放缓。 虽然我国的“三新事物”已经走在世界技术前沿,但仍有一些技术正在接近技术前沿但尚未达到。 此外,发达国家对我国某些领域的技术封锁,也造成了技术进步速度的一定放缓。

当前的经济挑战

对于刚刚预估的5%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有人认为不必担心,毕竟还有5%的增长。 按年均5%的经济增长率计算,四五年后我国人均收入仍有望达到甚至超过1.3万美元,成为高收入国家之一。 然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只是一个潜在值。 如果做得好,可能会超过这个目标,但如果做得不好,可能达不到这个水平。

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表现?

短期风险因素

房地产行业面临金融风险。 “三条红线”实施后,房地产行业遇到了非常严重的危机。 在学者和企业家的不断呼吁下,房地产政策也做出了一些调整。 北上广深等城市限购政策的取消和减弱,能在多大程度上恢复和重塑投资者信心? 这仍然是未知数。

与此同时,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投资者情绪起伏不定。 这肯定会对大家的信心和消费倾向产生影响。 这就是“财富效应”。 总体来看,消费者信心恢复尚需时日,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心指数基本一致。

长期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经济也面临一些长期不确定性。 之所以说是长期因素,是因为这些困难是一些长期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短期内很难解决。

长期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杠杆上升能否得到控制? 这不仅指地方债务,还指居民和企业部门杠杆率的上升。 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特别是较大经济体达到一定规模后,经济增长会减弱,赤字会增加。 同时,还会伴随着经常项目赤字,即“双赤字”,将使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削弱,经济增速逐渐下降。因此,如果中国的杠杆率上升过快,将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否持续? 在经济增长中,资本的贡献通常会慢慢减弱,未来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创新和产业升级。

能否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时,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阻碍。 俗话说“好吃的肉都没有了,只剩下硬骨头”。

人力资本结构能否及时改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持续负增长。 未来能否做出足够的人力资本投资来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上述问题对短期宏观调控政策、中长期结构性和供给侧政策以及政府治理提出挑战。

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

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_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走势_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

我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处于复苏的节奏中。

从资金投入或信贷配置来看,对工业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持续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持也在快速增长。 不同规模的企业复苏速度不同。 大型工业企业订单量增长较快,中小企业复苏依然滞后。 近几个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工业利用率、工业用电量等均有所增长,都是积极信号。

从价格来看,虽然CPI总体疲软,但除食品外,服务业和非食品类CPI均在逐步回升。 食品有其自身的周期,就像猪肉价格一样。 预计半年内我国CPI或将重返1%以上。

从就业市场看,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下降,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增速持续上升。

总体而言,我对今年的经济增长持中性至乐观态度。 我预测2024年经济增长可能在5%到5.5%之间。 5%是潜在增长率,另外0.5%是基于前面提到的挑战。 如果我们能够做出适当的应对,比如稳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信心,投资的下滑可能会减弱,这可能会对经济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居民消费持续恢复

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家庭消费都在大幅增长,对家庭储蓄的反馈是家庭储蓄率下降。 疫情期间,家庭储蓄率上升了几个百分点,但现在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这是个好消息。

图3

图3显示了居民部门新增银行存款减去居民部门新增贷款的情况。 过去几年,没有哪一年像近两年那样出现存款净增长。 这个数字到2022年是14万亿元,2023年是12万亿元,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 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包括出售股票和房产的收入。 比如我担心房地产暴跌,干脆先把房子卖了; 我担心股市会变坏,所以我抛售了所有股票。 如果我把卖房、卖股票所得的钱存起来,什么都不买,那么这个数字就会出现图3。这说明有大量的闲置资金,说明人们的投资预期和信心还没有恢复,但是消费已部分恢复。

投资优化和制造升级

图4

从资金供给端来看,“金融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对银行资金的投资方向起到了重大引导作用,这一点直接体现在数字上。 如图4所示,蓝色虚线代表中长期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一开始增长很快,过了“三条红线”后开始下降,最后跌至负值。 蓝线代表的工业信贷余额持续增加,增幅高达20%-30%; 红线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高达40%。 以橙线为代表的服务业并没有吸收更多的投资,增速相对稳定。 这说明资金在不同行业之间的重新配置既涉及政府的引导,也涉及市场的自发判断。

这些投资可能会提高我们潜在的投资效率,特别是改变生产力较高部门的资本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新三件事”就是一个例子。 其他国家总觉得中国的产业政策是在补贴国有企业,这一定是因为国有企业在这些行业的出口量很大。 事实上,出口的“三新”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比如我们出口的新能源汽车。

占货物贸易总额比重创历史新高

图5

图5显示了二战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份额。 红线代表中国。 可见,二战后,我国贸易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从过去的不足2%上升到14%。 中国并不是唯一的赢家。 其他发达国家也曾有过这样的辉煌时刻。 蓝色虚线代表美国,二战期间其贸易份额高达20%。 此后,以橙线为代表的德国和以绿色虚线为代表的日本在世界贸易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分散了美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这些国家的贸易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这与其自身产业结构的转型有关。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其贸易份额持续上升,进一步分散了美国剩余的世界贸易份额。

按照上述发达国家的贸易发展规律,中国的贸易份额达到14%-15%时可能已经达到顶峰。 按照我国目前第二产业的结构,很难获得较大的份额。 但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加快转变过去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局面,提高贸易附加值比重。

贸易格局正在逐步改变

图6

图6中的黄线代表中国与OECD国家的贸易。 如果把OECD国家称为“北方国家”,那么中国与北方国家的贸易额就在不断下降。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份额不断上升,东盟就是典型例子,图中蓝线和红线代表的非洲和拉丁美洲也是如此。 这表明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其实早在中美贸易战恶化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它与地缘政治无关,更多地受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内在规律的影响。 中国加入RCEP后,我相信未来区域贸易协定内的贸易会发展得更快,比如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日益重要

过去,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FDI)。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正在追赶FDI。 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持续增长。 前不久我访问柬埔寨时发现,中国一家轮胎厂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现代化工厂,投资额约为数亿美元。 该公司在柬埔寨的工厂的自动化程度也远高于该国任何一家工厂。 原因是企业总是在创新,自然会采用最先进的生产线和最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 柬埔寨这样的投资案例还有很多。 尽管人口只有1700万,但柬埔寨已成为中国第十大外国投资国。

过去,中国传统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低技术或劳动密集型领域,主要集中在采矿、交通、路桥建设等行业。 目前对外投资中,制造业和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稳步上升,2022年约占外商投资总额的23%。

如今,很多产能大的企业不是“被动”走出去,而是“主动”走出去。 这也意味着企业母国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更优越的制造能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结

面对诸多挑战,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持续增长。 中国有能力做到5%以上,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谨慎处理。

1.实现制造业持续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这不仅仅是取出钱来投资。 投资不一定会带来创新,任何创新都存在不确定性。 这个问题只能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和建立真正鼓励创新的机制来解决。

2.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 服务业已经占中国GDP的最大比重,但并非所有服务业的生产率都在增长,很多消费服务业的增长基本为零。 服务业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把那些过去开放程度不够的领域加快开放改革,把它们连接到高标准的开放体系上,倒逼服务业加快发展。改革。

3.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政策激励兼容性和透明度。 我们希望中国任何行业都不再出现类似“三条红线”的政策。 我们花了很多钱才挽回损失。 对于企业家来说,这增加了政策的不确定性。 同时,我们希望我们的政策能够增加激励兼容性和透明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执行和监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