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4-14 09:21

中美利差能否缩小? ——中国国债收益率快速下滑后的走势展望

2024年2月20日,中国迎来史上最大幅度降息:5年以上LPR降至3.95%,较前值下降25个基点。

此前,美联储第四次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使得市场普遍预期美国已经结束当前的加息周期,并可能在2024年进入降息模式。

因此,市场对中美利差缩小的预期逐渐增强。 中美利差缩小,有利于增加人民币流动性,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

但需要警惕的是,中美利率收窄的速度和幅度可能低于市场预期; 一方面,美国降息时机继续推迟; 另一方面,中国可能继续降息,这将提高中国国债的收益率。 加速下跌趋势,继续触及近20年来的最低点。 因此,中美利差可能无法如预期缩小,货币政策的制约短期内可能难以消除。

【文本】

1、中美利差缩小的速度和幅度可能难以达到预期。

2022年4月11日,中美利差首次出现倒挂,主要是通胀预期较高。 美联储大幅加息导致美元收益率快速飙升。 随着2023年美国四轮加息,中美整体利差将呈现加速扩大趋势。 人民币兑美元走势将与中美利差走势趋同(加速下行)。 人民币将面临贬值压力,资本外流将开始出现。

同时,12月美联储表示当前加息周期或将结束,并迎来2024年新一轮降息的可能,导致市场对利率收窄的预期日益乐观中国和美国的差距。 但需要警惕的是,中美降息的时机和幅度可能低于我们的预期; 一方面,美国降息时机继续推迟; 另一方面,中国或许仍有继续降息的可能。 国债收益率加速下滑。 因此,中美利差可能无法如预期缩小,货币政策的约束可能难以在中期消除。

2024年以后,中国国债收益率将加速下降。 3月6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前一交易日快速下跌4个基点至2.29%,继续创近20年来最低点。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高利率下依然强劲,美联储推迟降息可能导致中美利差未能如预期缩小。 如果中美利差继续扩大,可能会吸引资本流向美国,从而限制中国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

2.中国利率仍有下调空间

1、中国迎来史上最大规模降息

2024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告,1年期LPR为3.45%,维持不变; 5年期及以上LPR为3.95%,较前值下降25个基点。 此次降息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2、本次降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房地产行业下行势头。

加大长端LPR调整力度也符合市场稳定增长的预期。 由于5年以上LPR是银行中长期贷款的主要定价基准,涵盖大量住房贷款和长期企业贷款,5年以上LPR下调有利于降低房贷利息稳定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增长信心。 动机。 与此不同的是,本次降息并没有调整1年期LPR,这说明本次财政政策(非对称降准)符合2024年经济稳定的目标,而不是过度刺激制造业投资和消费。

因此,本次降息的预期目的和影响是:

1)减轻购房者的利息负担:降息将有助于减轻居民购买房产和偿还现有抵押贷款的压力。 5年以上LPR是大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定价“锚”。 这次5年多的LPR下调,将为购房者节省利息5.2万多元。

2)提振居民消费意愿:降息有望促进购房等消费领域增量,促进年内商品房销售。 随着现有房贷利率的调整以及居民利息支出的减少,也将有利于居民消费的进一步恢复。

中国国债收益率走势图_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走势_国债收益率行情

3)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改善信贷环境:5年多LPR大幅下降也将降低企业中长期贷款利率,进一步刺激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

4)降息有利于长期贷款比例较高的国家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减轻地方债务利息支付压力。

3、下半年中国有望再次降息

尽管中国实施了“宽松货币政策”:降息+降准,但总需求疲软导致预期疲软,通胀下降幅度超过降息幅度,导致名义利率下降,而名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上升。 把散钱变成散钱是很困难的。 信用。 2023年四季度CPI、PPI同比负增长,货币政策降息未能降低实际利率。

中信证券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实际利率水平高达5.3%,超过历史数据的90%。 如果以5%的潜在增长率为基准,实际利率需要下降2.8个百分点。 市场预计春节后CPI回升,实际利率下降,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024年春节过后,旅游和消费将回暖,但中国仍面临房地产低迷、消费复苏乏力和通缩压力。 即使LPR下调,实际利率仍然很高。 为了缓解低通胀、支持增长,央行可能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降息,但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和银行净息差的影响,降息幅度可能有限。 银行也可能小幅降低存款利率,以将净息差保持在合理水平。 因此,预计下半年央行可能再次降息。

2023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69%,近年来首次低于1.7%。 较三季度进一步收窄4BP,收窄幅度小幅扩大。 近年来净息差不断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LPR不断下降: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下调贷款报价利率(LPR),导致银行贷款利率下降,生息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 另一方面,存款利率变化:受存款竞争影响,存款成本保持刚性。 除此之外,客户风险偏好下降,定期存款增加,带息负债成本率上升。 受贷款收益率下降和存款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

随着银行净息差跌至历史低位以及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重,银行存款利率可能会继续下降。 近期,不少中小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10至60个基点。 此次依然是小银行跟随大银行降息的情况,有利于消化贷款利率下调的影响。 但新年过后,存款潮袭来,部分营业点现金超额存放。 目前存款利率仍有下调空间,主要是存款利率明显高于市场利率,但下调幅度可能会收窄。 如果经济复苏未能达到预期,市场利率将下行,加上银行净息差面临压力,存款利率可能会适度下调。

3.美国降息预期继续推迟

1、2023年底,美联储暗示本轮加息周期或已结束,并将于今年5月释放降息信号。

2023年底,美联储在上次利率会议上表示,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锁定在5.25%至5.5%。 这是央行第三次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同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目前的政策利率可能已经达到或接近本次紧缩周期的峰值,美联储将继续努力将通胀率降低至2%的目标; 因此,本轮加息周期应该已经结束,可能会在2024年降息。

此外,随着美国大选临近,无论是为了经济稳定还是政治支持,美联储有必要尽早降息以抵消财政紧缩的负面影响; 考虑到2023年财政刺激的积极效果将在2024年第二季度基本消退,市场预计美联储最早可能在5月份释放降息信号。

2、2024年1月美国经济数据反弹,降息预期后移。

然而,2024年1月,美国通胀数据意外反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核心C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均超出预期。 今年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1%,超出市场预期; 此外,美国1月份非农就业人数也达到35.3万人,几乎是预期的两倍。

细分来看,1月份通胀回落(CPI同比录得3.1%,前值3.4%)主要是由于能源价格持续下跌; 而核心通胀缓慢下降的部分原因是房地产通胀强劲。 受此影响,美国1月CPI环比上涨0.4%,创2023年5月以来最高涨幅。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在计算1月CPI数据时,采用了新的权重,即比重住房数量增加,新车和二手车比例下降。 因此,住房通胀的上升可能会导致整体核心通胀的边际反弹。 不过,1月份的CPI数据确实强化了美联储官员对于降息预期的短期鹰派立场,并再次打压了市场对5月份降息的预期。

3、不排除美国今年再次加息的可能性。

美联储12月转向宽松货币政策后,美国增长预期“大幅跃升”,金融流动性收紧或暂时暂停。 当前,美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失业率和通胀水平保持稳定,不存在明显的经济衰退风险。 因此,随着美国经济再次加速,潜在通胀上升的风险可能会阻碍美联储如期降息。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如果有必要,不排除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以应对未来的通胀压力或金融风险。 此外,美联储已连续四次暂停加息,政策利率处于中性水平。 没有必要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总体来看,当前美国经济气候正在逐步复苏,导致美联储降息持续推迟,甚至不排除再次加息的可能性。 同时,由于我国实际利率过高,下半年仍有新一轮降息的可能; 加之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加速下滑,持续创出20年来的最低点。 因此,中美利差可能不会如市场预期那样收窄,货币政策的约束可能难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