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4-14 22:06

深圳市长感到震惊。 他用三笔巨额赌注创建了一家财富 500 强公司。

2013年6月,深圳市召开上半年经济工作会议。

许勤市长在会上突然问道:听说深圳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名叫正威? 这个生意到底怎么了?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所有人面面相觑,翻起了手中的报告。 没人知道市长所说的“正义权威”从何而来。

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有些紧张。 世界500强企业的门槛是200亿美元,相当于1000亿人民币以上。 经济会议上没有人知道这么大的公司,工作做得很差。

经过调查,大家都有些疑惑:正威集团发展如此之快,资产几乎一夜暴涨。

我们不能责怪这些政府人员没有及时更新信息。 确实是因为正威集团的发展超乎想象,而且还非常低调。

数据显示,2008年,正威集团资产仅为110亿。 仅仅三年后,他们就变成了1280亿,位居世界500强第387位……

这上升的速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很多人疑惑,这正威集团是不是一座金矿?

你确实说得对,正威集团确实有矿,不过是属于有色金属的铜矿。

正威集团拥有数十座价值10万亿元的铜矿,年净利润数百亿元,但尚未上市。 难怪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就连该公司创始人、45岁的董事长王文银的名字也才刚刚被很多人听说过。

今年,王文银的身家已达1100亿,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9位。

这位资产千亿的超级富豪的创业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他的一生因他的三场“豪赌”而闻名。

今年,距离他口袋里揣着10块钱进入深圳已经整整20年了。

1968年3月,王文银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河湾的一个农民家庭。

虽然家里可以供他读书,但他却要付出代价,度过艰难的童年。

每天天还没亮,我就要去地里帮忙,割草,喂猪,然后去几里外的学校读书。 我徒手割猪草,被镰刀割伤了疤痕,痛得连笔都拿不住了。

由于他身上总有一股洗不掉的猪屎味,不喜欢他的同学给他起了“猪王”的绰号。

没有同学愿意陪他玩,他只能自己看书、做题,因此深受班主任的喜爱。

老师见他自卑,就对他说:好好学习,书香可以掩盖你身上的味道。

王文银相信了。 他知道,这是老师对他的鼓励和厚望。

无论多苦多累,他在学习上从来不敢放松。

在田间工作时,我会思考未解决的数学问题。 我一边种水稻、一边除草,一边思考问题。

当工作完成时,他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想法,没有浪费时间。

他把所有难得的空闲时间都用来读书。

因为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王文银对自己的未来有着非常清晰的规划。

不过,他此时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拥有10块钱。

溺爱他的爷爷每次带他进城,总是给他买一碗十毛钱的蒸肉,但他自己却永远不愿意吃。

王文银非常爱吃,永远吃不饱。

10元钱可以买100碗,他认为这应该让自己和爷爷都满意。

然而对金钱的渴望来自于爷爷得了重病,家里实在没有钱给他治病,只能等到他去世。

这件事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这个时候,王文银想长大后赚更多的钱,这样至少家人生病的时候就不用再为钱发愁了。

然而他很清楚,这一切只能等到他考上大学之后。

1989年,21岁的王文银考入南京大学。 他是村里这么多年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

老王一家人高兴得哭了。 终于,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他们再也不用世代务农了。

开学前,妈妈想卖掉王文银多年的复习书籍和资料。

他连忙停下来,半严肃半开玩笑的说道:“别卖了,以后我要是成为大人物,这些都是珍贵的资料。”

年轻时的他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王文银在大学时期并不出众。 与城里的同学相比,无论出身还是口音,他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他无奈,只能继续读书学习,每年靠着奖学金来弥补内心的不足。

1993年,25岁的王文银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高桥石化公司担任机关干部,月薪400元。

这个数字现在看来可能并不显眼,但在当时,人均工资200元,已经是很高的工资了,而石化又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职业。

在大城市,有好工作,工资高,任何人都应该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值得的,但王文银却在“一天到晚一杯茶一张报纸”的工作环境中如坐针毡。

他知道,如果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他将不愁吃喝,但接下来的几十年都是如此。

此时,市场经济浪潮蓬勃发展,知识分子到海外创业的现象屡见不鲜。

看到广播电视上滔滔不绝地宣传南方各种创业故事,王文银实在看不下去了。 他扔下辞职报告,怀里抱着一堆证书,奔赴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

从上海到深圳,距离数千里。 王文银买不起机票,只好坐火车、换汽车、坐路过的拖拉机。 经过十多天的颠簸才到达深圳。

离开时,他带走了新发的400元工资。 到了深圳,他身上只剩下10块钱了。

颜面尽失的王文银连最便宜的宾馆都住不起,只好在桥下找了个临时住处。

好在深圳工厂很多,加上他是大学生,找工作还算顺利。

王文银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灯泡厂担任螺纹部经理,管理着数百名工人。

工厂不仅给他发了400元的工资,还给他安排了单人宿舍。

看得出来,老板很欣赏他,愿意培养他,但他就是不明白。

工人的工作是将钨丝压接成灯泡,而钨丝极细,需要敏捷的双手和高度的专注力。

为了增加利润,老板拼命要求工人加班。 高强度、高要求的工作,让很多工人不堪重负,虚脱不堪。

王文银有点委屈,居然带领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

王文银这个热血青年,显然没有被邪恶的资本打败,但他很快就因为自己的“鲁莽”而吃尽苦头。

因为他领导了罢工,他和罢工的工人都被工厂解雇了,甚至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没有收入,他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 无奈,他只能从工厂宿舍直接搬到水泥管里。

罢工的工人想和他一起做点什么,但因为没有钱,没有资源,他只能带领他们拾荒维持生计。

从国家干部沦落为拾荒者,让一心想做大事的王文银感到委屈。

王文银无奈,只好再次拿着大学文凭到处找工作,但不知为何,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录用他。

这让王文银非常郁闷。 他猜测,由于他是重点大学毕业生,薪资又高,所以公司有一些顾虑。

为了填饱肚子,王文银只好找了一份高中学历、工资较低的工作。

更不用说,他很快就在一家专门经营电缆和插头的港资公司找到了一份仓库理货员的工作。

工资不高,但工作强度不低。 每天需要登记和搬运的货物有数百件。

仓库里有数千种电缆、插头、连接器,对应的物料编码也有数千种。

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一切都只能手动在笔记本上一一登记,随时查看。

这时,王文银的过目不忘的能力就显现出来了。

因为觉得每次翻资料册太麻烦,他就利用业余时间记住了仓库里上千种物资的编码和数量。

如果有人想查询物资的库存信息,只要找到他,就能立即报出相应的编号和数量。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用在王文银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这天,香港总部的老板来到仓库视察。

当他随口询问某产品的库存情况时,随行经理正要查书,远处的王文银很快报出了数据。

老板很惊讶。 确认一切无误后,他又询问了其他几份材料的情况。 王文银都回答得很流利,也很准确。

老板惊喜不已,觉得王文银是个人才。

回国后,他直接连升七级,从仓库理货员升到物控总经理,年薪十万。

这确实是王文银的运气,但这份运气确实是他靠自己的能力换来的。

1994年,公司成功上市。

王文银也趁势接触到了公司最大的客户——日本日立公司旗下的电线公司。

接触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

经过一番周折,他果然被日立以百万年薪挖走。

在日本公司的这段时间,王文银既兴奋又心疼。

令人兴奋的是日立是一家大公司。 他帮助公司赚了近20亿以上,而且他还获得了数百万的佣金收入。

令人痛心的是,他意识到自己只是日本公司里的一个“工具人”,一个高级打工仔,别人根本不信任他。

既然如此,那就单独行动吧。

1995年,27岁的王文银凭借对电缆电线市场的熟悉,在深圳创办协威实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电源线的销售。

创业初期,王文银既当老板又当推销员,经常往返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

累还是次要,关键是王文银的商业模式很让人费解:对上游供应商来说,他先付款,然后拿货;对上游供应商来说,他先付款,然后拿货; 对于客户,他先发货,然后收款。

这显然是一个极其冒险的举动。 只要一方出现问题,公司就会陷入现金流的困境。

他的妻子、财务总监刘洁红不止一次地劝他不要这么做,但他总是笑着说,他是在赌自己的关系能不能发挥作用。

刘杰红只能苦笑。 王文银的“顽固”脾气她已经领教过了。

夫妻俩是高中同学,她在学校因为漂亮的外表而被王文银“盯上”。

周转灵怎么样_资金周转不灵的灵是什么意思_资金周转灵活

刘杰红一开始对他并没有什么感情。 从高中到大学,王文银都写信过来,互相倾诉。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把她娶回家了。

庆幸的是,孩子出生不久,刘杰红终于看到了王文银所说的是什么样的关系。

他和妻子邀请客户和供应商喝满月酒。 他们预计有100位客人,所以只预订了10张桌子。

没想到当天竟然有200多人到场。 夫妻俩着急,只好临时加了10张桌子。

客人们敬酒的时候,都说不请自来,因为王文银愿意出钱跟大家做生意。 这样的朋友即使打着灯笼也很难找到。

这就是王文银所追求的“利他主义”。 如果他凡事都愿意吃亏,人们自然愿意和他做生意。

王文银的时间和身体获得了更多的“联系”。

有一个重要的客户喜欢钓鱼,每个周末王文银都会开车送他往返。 不仅全程陪伴他钓鱼,还提供奉茶送烟等服务。 最终,他赢得了订单。

做生意自然离不开酒会。 只要上酒桌,王文银就绝不会欺骗,而且永远都是他自己喝。

创业初期,王文银资金很少,只能拿自己的时间和健康做赌注。

如果你赌博,你就会输。

由于他太信任朋友,一位与他合作多年的客户借了数百万美元的货物,并且长期没有结账。 如果不是妻子刘洁红再三催促,王文银都不好意思过来要帐。

但当他找到客户时,却发现它坏了。 对方已经去了大楼,电话无法联系上。

更糟糕的是,现在是他与供应商结算货款的时候了。 还有大量的外债没有还清,他账上的资金实在不足以偿还几百万的货物。

他无奈,只好找到供应商说明情况,称只能先付货款的10%,希望给他一年的时间还清余款。

好在供应商很了解王文银的性格,也了解他的处境,所以很高兴地答应了。

没想到,很快就传出王文银“破产”的消息。 他原本想出面解释,但转念一想,干脆“耍花招”。

他想借此机会试探​​一下,看看谁才是他真正值得结交的朋友。

正如他所想,之前前来喝酒的数百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不少人都回避了,但也有人伸手帮忙。

选择了真正的朋友后,王文银的人脉越来越稳定,生意也越做越大。

协维实业很快步入正轨,月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赚到钱后,王文银继续扩张,开设新工厂。 基本上每年都有一个新工厂投入运营。

如果说王文银创业初期靠的是“人脉”赚钱,那么他后来的发展则完全靠的是他独特的眼光和勇气。

1997年,正当王文银想继续大举开放市场时,亚洲金融危机悄然来临。

危机之下,大多数企业要么坐等寒冬过去,要么持有现金等待形势好转。

王文银觉得现在是业务扩张的最佳时机,他必须要赌一把。

听说有一家公司向供应商订购了100套工业设备。 金融危机后,公司资金链断裂破产,设备无人问津。

王文银得知后,立即劝说设备供应商分期购买这100台设备。

花费大量资金后,科西威实业实力大增,已成为珠三角最大的电源工厂之一。

两年后,王文银将自己的电缆厂、塑料加工等工厂项目整合到资产过亿的“正威国际”集团。

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王文银对全球化的经济规律产生了兴趣。

在查阅大量资料后,他意识到,全球平均每十年就会经历一次重大经济冲击,而这也是企业“逢低买入”的最佳机会。

进入新千年后,由于正威集团的主营业务是电源线业务,因此对原材料铜的需求激增。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有色金属之一,铜的价格波动较大,企业难以控制成本价格。

对于正威来说,要想保持稳定的利润,提高产品竞争力,就必须想办法控制铜资源的来源。

但此时的铜价已经远远超出了王文银的承受能力,所以他也只能想想。

正因为如此,2003年非典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低迷。 所有行业都开始衰退,包括采矿业。

王文银高兴极了,下令用自己的全部资金,尽可能多地购买铜矿。 他说:“如果非典毁灭了世界,钱有什么用?还不如投资买矿!”

公司几位核心高管一致反对。 他们觉得王文银只是在开玩笑。 生产电源线的正威家族为何需要这么多地雷?

负责财务的妻子刘洁红也拒绝转账。 王文银气得把茶杯摔到了会议室的墙上。

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大家都同意收购铜矿,他就这么做;如果大家都同意,他就这么做。 如果大家不同意,他也这么做!

钱都花完了。 正威先后收购了十多个铜矿和其他有色金属矿山,还斥资28亿元投资铜陵铜杆、电线生产项目。

如此一来,正威的流动性几乎降到了零。

如此大规模的“赌博”,让王文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运营安徽铜陵铜杆线一期工程时,公司内部再次爆发纠纷。

整个一期工程投资需要10亿,但此时,正威全年的销售总额只有50亿。 而且,正威每年需要的原材料只有3万吨。 新项目的产能已经超过需求。 到时候会卖给谁呢? 谁会再次购买?

尽管王文银坚持要在铜陵建生产厂,但压力太大,他的黑发开始脱落。

时间再次验证了王文银的眼光。

非典过后,经济开始复苏,国际市场铜价从一万一吨跃升至近十万一吨。 王文银买的铜矿一下子变成了“金矿”。

王文银顺势出售了部分铜矿,赚取了巨额利润。

正威集团不仅不再惧怕原材料波动,而且还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随着“全威铜业”的顺利启动,正威已从单纯的电源线生产转型为产值超百亿的铜加工企业。

这笔巨额赌注让王文银看到了有色金属领域的巨大潜力,也更加坚定了他越是危机来临时越要冒险的信念。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王文银的头发也越来越稀疏。

此时,市场掀起了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热潮,王文银也顺势创办了装饰、汽车贸易、服装、食品加工等多达14项业务。

赚了一些钱,但是不同行业所需的精力让王文银每天都很忙碌。

有一天,他偶然看到“将军路上不追兔子”这句话,猛然惊醒。

王文银迅速调整策略,暂停了所有与铜矿、电力线路行业无关的业务,集中精力搞主业项目。

通过将精力重新投入到铜加工行业,正威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成为安徽省首家营收突破百亿的民营企业。

正威集团不仅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铜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企业再次陷入危险。

将危机视为机遇的王文银毫不畏惧,再次收购多个海外矿山和铜加工企业,以每吨2万元的价格囤积数十万吨现货铜。

与以往相比,王文银这次投入的资金更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全球经济危机何时结束。

说白了,这是王文银的又一场“豪赌”,但他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耐心等待结果了。

当金融危机逐渐平息后,市场回暖,现货铜飙升至4万元/吨。 王文银转手赚了数十亿。

2011年,正威集团拥有20座矿山,海外储量超过3000万吨,占全球铜资源量的12%。 仅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就超过万亿。

43岁的王文银也被誉为“世界铜王”。

王文银随后加紧布局半导体、高新材料以及与铜产业相关的大数据平台等产业链,实现工业与高科技的融合。

在他看来:“如果说铜产业代表了过去,高科技产业代表了现在,那么互联网大数据就代表了正威的未来。”

说这话的王文银身价已超千亿,超越了同城的马化腾。 他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富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深圳市徐市长的提问,低调的王文银逐渐被人们所熟悉。

2014年,王文银被《财富》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个身材矮小的光头大亨。

深圳似乎醒悟了,先后授予他“深圳市百位行业领军人物”、“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员和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深圳市百位行业领军人物”等一系列光荣称号。 。

获得过很多荣誉,但王文银似乎并不在意,很少出席这样的颁奖大会。

他说:“在金钱、权力和名誉面前,我们企业家赚的是财富。名声是教授赚来的,权力是政府赚来的。”

王文银深知自己是一个商人,他的职责就是赚钱。

名利,他选择了财富。

读书改变了王文银的命运,让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他还设定了每年阅读100本书的目标。

他不仅自己喜欢读,还鼓励公司内部的员工读。 读完后,还写下自己的评语,供他审阅。

用他的话说:“一日不学习,无人察觉;一周不学习,一开口就会暴;一个月不学习,你的智商会输给猪。”

当有人把他的成功归因于几次“大赌注”时,他不同意。 他认为,“70%的企业家能把握趋势,10%的人能把握趋势变化,但只有一万人能把握趋势变化的拐点。” 一”。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就是那个“万分之一”的人。

这听起来有些疯狂,但看王文银面对危机时表现出的非凡果断,他不得不服气。

王文银看似简单的“买买买”赌博背后,实际上是他对世界铜加工行业和矿产资源数据和储量的深入研究。

从全球探明储量超过50万吨的铜矿名单到生产企业的电话号码和地址,王文银手中的数据可以说不亚于任何专业矿产研究机构。

这是王文银长期以来的先做决定再采取行动的习惯。

当正伟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文银拿出一本自己90年代做的笔记本,上面贴满了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历史和规模的剪报。

可以说,从创立正威的第一天起,他就怀揣着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理想。

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跳出稳定生活的勇气和危机中敢于冒险的勇气,正是王文银的品质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大浪冲走沙子,沉下去的是金子。

53岁的王文银仍在指挥着正威巨轮破浪前行,尚未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