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综合 > 正文
2024-04-17 23:01

小盘股暴跌,你的投资组合该如何调整?

去年年底市场上还热议的小盘股风格,今年却突然变得平淡起来。 截至1月31日,国证2000指数和中证2000指数分别下跌19.82%和20.97%。 1000指数近三年来一直是量化经理争夺超额额度的赛道。 今年该指数的回报率为-18.72%。 与此同时,汇聚蓝筹、价值、低估值风格的“中国特评”赛道大放异彩。 东方财富编制的指数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今年“中国特评”指数有所上升。 6.91%。 为何今年“中国特评”启动如此强势? 它与小盘股有拉锯关系吗? 投资者该如何调整投资组合?

图1:中国特测与小微股指数1月份收益差异明显。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截至2024年1月31日

“中特评估”实力雄厚的理由

过去,投资者可能简单地将“中国特评”理解为央企、国企,但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2022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北京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到“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此后,这一概念才成为A股市场最热门的题材之一。

我们认为,今年“中国特评”的强势有两大原因。 首先,今年和去年的市场背景有相似之处:相似之处在于,去年一季度,除了AIGC、算力等国际热点之外,市场缺乏明确的增长主线,今年A股市场尤其如此; 不同的一点是,去年1月,疫情全面重启后,市场正经历春季动荡。 指数及行业整体快速上涨。 北向资金作为主要增量资金,连续十多个交易日大量买入。 不过,今年以来,只有银行和煤炭板块涨幅较大。 去年全年表现强劲的计算机、电子、传媒等板块1月份跌幅扩大至两位数,而其他板块则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在主线行情不明朗、整体普基指数波动较大的环境下,“中特估值”成分股的低估值、高股息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是较好的权宜之计。目前的市场。 。 其次,过去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指标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上。 不过,1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将把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绩效考核,引导央企负责人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业绩。 市场表现,通过市场化手段及时向投资者传递信心和回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本轮“中特估值”行情中,低估值、高股息特征明显的银行、煤炭、公用事业、石油石化等板块表现强劲。

图2:低估值、高股息的国企行业1月份表现好于其他行业。

投资组合调整策略有哪些_策略组合调整投资有哪些方法_策略组合调整投资有什么好处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截至2024年1月31日

年初小盘股走弱的原因

去年全年表现强劲的小盘股,今年突然大幅落后于重量级股。 投资者或许早有预感,但没想到会发生得这么快。 截至1月30日,风微盘股指数年内下跌15.69%,小米篮子小市值概念指数回落15.85%。 如果考虑频繁调整仓位的成本,指数跌幅将进一步放大。 小盘股的回调导致量化长产品,特别是中证1000指数成长型产品集体回撤。 即使少数管理人单月获得超过6%的超额收益,也无法扭转单月两位数的贝塔回撤。

小盘股大幅回调的直接原因是估值调整,而非上市公司盈利恶化,我们将这种调整归因于增量资金不足情况下的换仓行为。 去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炒作小盘股的资金在积累利润后,需要寻找新的板块、新的概念来吸纳资金。 毕竟,中证1000指数的市盈率年内增长了39%,而沪深四大国有银行去年的市盈率增长了39%。 其连续获得大笔注资,与部分基金青睐的低估值、高股息的逻辑不谋而合。 因此,“中国特估”板块的崛起是多只基金共同努力的结果。 且结合去年一季度末“中特评”板块走强后量化多策略产品超额增速低于全年区间的现象,“中特评”板块之间存在一定的拉锯关系。中特评”与小盘股风格。

投资者如何调整投资组合

如果假设“中特预估”将持续强势一段时间,持有股票多头仓位的投资者,尤其是量化多头策略的投资者,应关注其仓位的管理者是否已向小票方向漂移。风格是否长期,以及测试是否只针对中证1000、国证2000等小盘指数,以及持股数量较高的产品。 如果此类产品数量较多,可以考虑增加高频沪深300指数成长策略产品。 其次,如果市场持续低迷,我们认为高层可能会继续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市场,资金可能会通过交易倒逼国债利率下行。 投资者可考虑适度增加国债期货交易产品配置。 或者配置中长期债券产品,获得放大久期的绝对收益。

风险提示:

本文信息来源于公开信息或投资经理访谈。 相关数据仅供拍拍网财富研究之用。 不代表对数据来源​​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建议投资者谨慎参考。

投资有风险。 本文涉及的基金过去的表现并不预测其未来的表现。 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该基金业绩的保证。 我公司不以明示、暗示或任何其他方式承诺或预测产品的未来。 收入。 投资者应认真关注各种风险,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产品信息摘要等销售文件,充分了解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特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投资决策,对自己的利润和收益负责。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