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4-22 16:13

数字乡村建设案例

数字乡村是指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 创建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本文结合国内典型案例,对数字村庄建设中值得借鉴的一些做法进行深入剖析。

1.农村数字经济

瑞木系统RIM

(一)2023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5G+智慧农业”应用优秀案例——莲花县高滩村

01

项目介绍

本项目为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项目。 主要针对莲花县高州乡高滩村的数字乡村需求。 以5G、物联网、GIS、人工智能、遥感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全面整合全区农业农村“生产经营”。 、管理、服务”等多领域数据资源,以“一个中心、六大服务、N类应用”为核心,建设县级、乡镇级大数据平台、村级微服务平台村级数字乡村应用“乡村大脑”基本完善党建领导、乡村概况、基础设施、乡村经济、乡村治理、乡村服务六大功能模块,为县城、乡镇、乡村提供科学服务。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

02

特色应用

数字化推广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 通过“一村一品”和5G直播带货,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吸引游客购买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发展。数字经济。

打造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到村消费。 通过5G直播游、VR实景地图、二维码解说、乡村文化、乡村活动等数字化应用,帮助各村发展特色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到村里消费,带动村民外出旅游。贫穷和致富。

(二)浙江丽水数字化创新助力“云上悉尼”转型发展

浙江丽水云和雪梨是浙江省传统三大名梨之一。 已有560多年的栽培历史。 两次被评为“中国名果”,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获国家级金奖5枚,省级金奖26枚。 云和县10个镇(街道)162个行政村纳入云和雪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2500亩,年产量近6000吨,产值过亿元。 近年来,云和县以“规模化、数字化、特色化”创新推动云和雪梨产业融合发展,使其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一是搭建质量监管平台。 创新开发云和悉尼产业“大脑”,打造集追溯系统、智慧监管、证照管理于一体的“三合一”监管平台,实现从果园到市场的全流程监管。 目前,全县165家农民合作社纳入监管信息库,悉尼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率达到100%。

二是打造全流程监控平台。 打造“云里共享财富”数字化场景应用,绘制县级悉尼梨产业地图作为数据库,实现“产业监管+农业服务+线上销售”流程全覆盖,打造“种质资源”四个方面、生产、服务、文化旅游”一派富贵景象。 今年1月至8月,该县已实现对苏坑梨园、苏坑种质资源园、安溪梨园三大悉尼梨产业基地的全覆盖和监控,面积达1.1万亩。

三是搭建直播销售平台。 依托云清直播创客联盟,开展视频直播高手训练营和直播公益活动,打造直播团队助农,拓展悉尼电商销售渠道。 例如,该县石塘镇从镇内13个行政村选拔40多名年轻党员干部组成直播帮扶小组,成立直播间,每周定期帮助村民直播销售,带动全镇60多人向各户村民进行网上直播带货。 2022年,云和悉尼电商平台销售额将超过3000万元。

2. 农村数字化治理

瑞木系统RIM

(一)琼中县数字大脑赋能乡村振兴

琼中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遵循“两大新基建、一大平台、两大特色、五大村”的结构,以乡村治理为突破口,整合便民、民生等数据。党建、公益、电子商务。 并将反诈骗宣传和普法知识汇聚到数字乡村APP上,科学设置平台功能模块,多渠道、分阶段、分步骤探索琼中数字乡村发展道路。

01

开发琼中独家返贫实时监控模块,提高基层工作效率

推进返贫监测调查全过程数字化,统一制定发放调查问卷和测度表,收集完善农民户籍、住房、城乡等13大项45个细项信息。耕地、产业、收入等,与农村一起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 盘活有效连接的数据基础,实现发放、流转、反馈、评价全流程闭环管理,让“帮扶更精准,农民不用跑腿”。

例如,农民因灾害、疾病等原因返贫时,可以利用数字乡村平台自主申报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审核纳入监测对象的时限由原来的21天缩短为12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2

开发琼中专属农户积分系统管理模块,提升智慧治理效率

将乡村治理各项事项转化为量化指标,细化分解居住环境卫生、严格节约、孝敬爱幼、远离私彩等10大类22项评分标准,通过建立积分商城、积分兑换礼品,鼓励引导村民提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同时,结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设“数据库+网络”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强化积分管理与信用评价的关联性,为“信用用户”和“信用村”提供服务。 (居民)”在贷款额度、审批程序和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不断扩大征信体系覆盖面。 截至目前,共有22226户农户初步被评为文明信用用户,合格率为73.07%; 共有106个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初步被评为信用村(居),通过率达86.18%。

03

开发数字化党建模块,提升基层党组织“三个服务”水平

依托“党员站”党建服务品牌和“本格内”乡村旅游品牌,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为党员服务、为山里游客服务”的宗旨,发展了我支部、党章纪律、党建论坛、书记信箱、党员日记、党务公开等党建功能,同时按照“一窗受理、一站式处理”模式,延伸“政务中心”理念,包括民政、小额贷款、计划生育、新农保、综治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当职能下移到村委会和数据平台时,力争做到“政务中心”的闭环。村里的案例。

例如,针对“一户一房”住房申请,稳步推进宅基地综合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宅基地查核、审批、监管、网上审批等业务数据智能化管理。 ,加速实现“让更多的信息流失、更少的人流失”。 差事”的目标。

(二)移动互联网创新上海宝山区乡村治理方式

“社区通”平台以党建为引领,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城乡居民为主体,以精准服务有效聚合为特点。 改变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了智能化治理。 该平台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打造了全地域覆盖、全民互动参与、全天候即时响应、全系统智慧治理的新空间。

01

建立“社区链接”

2017年2月,上海宝山区以党建为先导、互联网为载体、群众为主体、有效凝聚、精准服务的特点。 建立了全国首个智慧治理系统——社区通。 自此,全区104个村全部上线,实名加入农村群众超过5.5万人。 自下而上提出问题、形成项目、召开会议已成为新常态,在动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社区乡村治理智慧模式不仅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02

构建“两个网络”

建设覆盖全区近1000个社区、村庄的“视频监控骨干网络”和覆盖全区400个社区的“物联网神经元传感网络”,又称“智能门”系统。 这两个网络的功能是实现对辖区内2.5万个楼道防盗门开闭状态的网络化智能管理,有效提升社区安全防控智能化管理水平。

03

打造“5G长江禁渔统一管理平台”

依托数字化转型,构筑长江生态安全“全时空监控防线”。 基于上海移动5G网络,长江两岸架设的40余个摄像头,可实时采集长江两岸图像并同步回传指挥中心,让作战指挥“一手看得见”屏幕。” 该平台融合上海移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可疑船舶或人员的自主识别和深度分析,快速定位并发出执法预警。 目前,上海移动已建成5G单兵、5G无人机、5G+AI视频监控等六大执法场景系统。 同时,执法记录可追溯、可审查。

3.智慧绿色村庄

瑞木系统RIM

(一)国家网信办2023年区块链创新应用案例——黑龙江省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平台

黑龙江省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平台是基于私有区块链技术的农业信息管理平台,旨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投入品的来源、流向、质量等信息的全程追溯和透明。 管理。

黑龙江省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金融”,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投入品上下游追溯功能,搭建农业投入品平台,为农业投入品经销商提供电子化购、销、销服务。库存平台。 账户管理功能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投入品经销商的经营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和预警,有效解决主管部门对农业投入品监管和追溯的难点和痛点。

目前,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已利用该平台对10695家投入品经销商、357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生产经营过程的动态数据监管和追溯。

(2)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引导1.0”推广案例——江西省武宁县AI智能调度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近年来,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管理保护重建中管理轻、责任不明、力度不够等矛盾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大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武宁县认真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要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攻坚战,着力补齐短板、强项补齐短板,全县农村环境持续改善。 。

武宁县按照“镇村联动、产村融合、景区村落一体化”的要求,实现乡村管理精细化、群众举报便捷、问题及时解决、科学长效管理维护。 “建设与管理并重、包容共享”的思路,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一是搭建平台,聚焦管护,探索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加强管护。 武宁县投资超2000万元,与运营商合作,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武宁县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平台。

按照“一平台、一中心、一图、一端”运营模式,设置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长效管护等版块。 利用“一张图全面感知”的方法,实现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统一指挥调度、物联网预警分析研判、管护长效综合管理。

平台基于物联网终端设备,提供垃圾箱溢出监测、污水水质监测、厕所异味监测、人员车辆定位、村容村貌监测、扩音器一键播报等功能。

通过对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聚合,减少数据采集和数据采集的重复投入和劳动力。

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武宁县人居环境管理“万村码通”长效管护平台与省农业农村厅“万村码通”平台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形成了完整的人居环境管理平台。 “报告、整改、督促、反馈、评估”群众监督机制。

村民可一键反映身边发现的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省、市、县、乡、村分级响应、协调治理。

武宁县人居环境管理长效管护平台“万村码通”,畅通了农民监督投诉渠道,有效实现了村庄环境“一网统一管理”。 已接入一级村939个,累计报告事件6343起,已完成6025起,完成率94.56%。 这有效提升了武宁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进一步促进该县人居环境从“一时美”走向“一时美”。 改造“持久之美”是信息化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投稿人:朱四武 编辑:Fence 审稿人:绿水

- -

农村研究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