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综合 > 正文
2024-04-28 14:22

80后、90后退休后什么时候领取养老金?国家现在是这样处理的

80后90后退休养老现状及挑战

80后、90后的退休生涯已经悄然开始。 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经历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将进入与父母不同的退休生活。

80、90年代出生人士退休生活概览

1. 预计退休年龄

按照现行法定退休年龄,80、90后男性60岁开始退休生涯,女性55岁开始退休生涯。但现实中,由于不同的退休年龄,实际退休年龄存在一定差异。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男性退休年龄普遍在63-65岁,女性退休年龄在58-60岁左右。 但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退休年龄仍大多遵循法定标准。

另一方面,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挑战,不少省市出台了逐步推迟退休年龄的计划,这给80后、90后的退休生活带来了一定变数。 以上海为例,该市决定从2028年起,每五年将男女退休年龄提高一岁,到本世纪中叶达到法定年龄上限。 这意味着上海80后退休可能比原计划晚3-5年。

2. 养老金领取条件

按照现行标准,截至2024年,80后的最高年龄为43岁,仍有17年的时间领取养老金;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的最高年龄是33岁,但他们还要再等27年才能退休。 但如果实施新规定的延迟退休年龄,将进一步推迟这两代人的养老金领取时间。

根据规定,申请养老金必须符合缴费期限要求。 目前,全国统一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 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情况有不同的过渡期和有效期。 以北京为例,男性需累计缴费30年以上,女性需缴费25年以上。 相比之下,四川等地缴费要求较低,男性为15年,女性为10年。 而且,如果达不到当地标准,仍然可以通过每年多缴纳一年的方式来赎回权利,并获得一定比例的福利。

养老金政策现状

一、计算方法

目前,我国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前者来源于用人单位为职工实际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中用人单位的部分统筹; 后者是个人在工作年限内支付的本金和利息的总和。 两者之和就是个人最终每月可以获得的养老金。

其中,基础养老金数额主要根据个人平均缴费工资、缴费年限等因素计算。 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根据个人缴费总额和连续年限直接计算。 一般来说,个人工资收入越高、缴费期限越长,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

2. 金额级别

全国范围内,截至年末,职工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为每月3264元,同比增长5.9%。 个人账户养老金平均为每月1346元,两者合计约为每月4600元。 如果按照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51元计算,相当于养老金替代率约为32%。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地区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例如,上海每月基本养老金为5301元,北京为4802元。 中西部地区价格相对较低,如重庆2556元、陕西2585元、甘肃2249元等,这种差异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均工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除职工养老金外,目前还有约7700万人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其中,中西部地区参保率远高于东部地区,保额也较低,大多在每月100元至300元之间。

3、地区差异

诚然,我国的养老保障是以缴费为基础的。 赚的多,付出的多,赚的少,付出的少,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 但由于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养老金支付确实存在差异,存在一定的“高低失衡”问题。

从地方民众福利来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确实制定了较为宽松的养老政策。 例如,北京规定基本养老金按照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8%计算,远高于国家标准。 上海、浙江等地也有类似做法。 与此同时,广东、江苏、天津等地通过统筹基金调整等方式,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持续增长并跟上通货膨胀的步伐。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多采用积极支持和减免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保险覆盖面,比如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实施相应的缴费补贴。 总体来看,东西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养老金支付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协调和平衡。

养老金体系面临挑战

退休中人的工资何时兑现_退休工人的工资怎么办_退休中人工资何时兑现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现实。 到2022年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5亿,占总人口的14.8%;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8.9%。 与此同时,老年抚养比(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赡养的老年人数)也从2017年的16.8%上升至20.9%。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更多劳动力需要退出就业市场。 再加上预期寿命的延长,将导致缴纳养老金的时间增加,支出大幅增加。 反过来,少子化导致缴费人数持续减少,这将给养老基金筹集带来更大压力。

2. 基金入不敷出

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导致各地养老金收支

养老金体系面临挑战

2. 基金入不敷出

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导致各地养老金收支失衡,资金入不敷出。 2022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余额约为6.6万亿元,但大部分省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收支赤字。

以人口大省河南为例,2022年,全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达2724亿元,但实际到账仅2392亿元,占比仅为87.8%。 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区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从制度上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部分积累和国家统筹模式,这意味着未来的资金缺口只能通过调整和财政补贴来维持。

另一个挑战是社保基金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2016年以来,全国社保基金实现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从8%以上下降到3%左右。 这个数字仅略高于当年城镇居民存款利率,这意味着社保基金的“盈利能力”明显减弱。

3.可持续发展问题

基于上述人口和金融压力,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巨大挑战。 如果政策不及时完善和调整,一旦资金耗尽,将无法支付,直接影响亿万人的退休生活。

事实上,根据测算,如果不进行改革,到2035年我国养老基金缺口将达8.8万亿元; 到2050年将高达152万亿元,是当年GDP的两倍多。 这意味着每个缴费者将要为14人缴费,负担将远远超过现有系统的容量。

正是因为这一挑战,政府近年来加快了养老金制度改革步伐,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以保障80后、90后乃至更多人群的退休生活。

政府改革举措

1. 推动延迟退休

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2018年中央明确了逐步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指引。 此次改革要求,从2022年起,对公务员和企业职工实行延迟退休年龄安排。 其中,女性退休年龄每五年延长一岁,最终平均退休年龄为60岁; 男性每五年延长半年,最终平均退休年龄达到62.5岁。

截至目前,已有15个省市出台了地方具体规划,这将对80后、90后的退休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对于所有员工群体来说,总体上退休时间比原计划推迟3-5年,有效延长了缴费期限,为资金筹措提供了一定的缓冲。

2、推广第三支柱养老金

除了延迟退休,政府也在多方面积极做出努力。 2018年,税延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应运而生,旨在为居民提供更多养老金筹集渠道。 这项措施允许个人自愿用税后收入存入养老金。 存款金额可在年度所得税前扣除。 同时,产品投资经营所得也可以暂时免税。

第三支柱养老金实行个人自主缴费、自主选品、自主运营管理,可有效补充现有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 短短几年时间,该系统已在全国初具规模,参与人数超过2500万人,累计支付超过2100亿元。 据测算,未来第三支柱预计将贡献20%-30%的80后、90后养老金水平。

3、其他支持政策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其他配套措施。 比如,鼓励企业发展职业年金,特别是递延纳税政策推出后。 超过10万家企业建立了专项补充养老金计划。同时,政府还调整了基本养老金计算方法,引入了确定机制,使其每年至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