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4-28 16:03

智库综述丨从开场表现看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

编者注

近日,多家智库发布了对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的研究报告。这些机构普遍认为,2024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将有良好开局。虽然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面临诸多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预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能够实现。 未来,要继续稳定市场预期,不断巩固市场信心。

经济复苏更加坚实

阅读提示:尽管面临国内外多重挑战,但2024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不少智库研究认为,我国经济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预计2024年经济复苏将更加巩固。国家信息中心研究预测,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将呈现“先稳后高、持续向好”的态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认为,总体物价变化、“三驾马车”表现、工业增加值和制造业PMI等指标都支撑了2024年经济将强于预期的判断。 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认为,总体来看,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预计在5%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

2024年我国经济“先稳后回升,持续向好”

3月28日,国家信息中心在2024年国家信息中心学术年会上发布了《先稳后持续向好——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以下简称《展望报告》)。 相信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将呈现“先稳后高、持续向好”的态势。 经济回升更加巩固,季度间增速波动更加缓和,供需结构更加平衡,就业形势和物价水平更加稳定。 预计2024年GDP增​​长5%左右。

展望报告认为,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将持续高通胀、高利息利率、高债务、低增长、低贸易“三高两低”趋势。 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大于不利因素,经济复苏、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国内宏观政策加大力度增效,新动能加快培育,改革红利加快释放,开放红利加快释放,产出缺口加快填补,支撑稳增长我国的经济。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力认为,2023年,我国顶住多重外部压力,克服诸多内部困难,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呈现“低位运行”态势。 “先中高,后稳”。 2024年,全球科技发展进入加速期,货币政策紧缩达到顶峰,乌克兰危机影响减弱,中美经贸关系进入暂时松弛期。 国内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效率提高,新动能加速培育,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开放红利加速显现,产出缺口加速填补。 政策效应、转型效应、改革效应、开放效应、差距效应“五大效应”支撑我国。 经济稳步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2024年中国经济将比2023年更强劲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季度论坛(2024年第一季度)3月30日发布题为《重新出发——2024年的中国宏观经济》的报告,认为经济短期底部已经在2024年左右出现。 2023 年第三季度。2024 年经济将比 2023 年更强劲。

至少有三组论据支持上述判断:总体价格的变化; “三驾马车”的表演; 以及其他一些表征宏观经济冷热的指标。

首先是价格。 今年2月份,CPI同比上涨0.7%,结束了此前四个月的负增长。 在长期向好的背景下,2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1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 虽然PPI仍处于负值区间,但从走势来看,其底部已于去年7、8月份出现,此后一直呈上升趋势。

第二个是“三驾马车”。 消费方面,今年消费基本延续了2023年以来的强劲势头。出口方面,今年前两个月累计同比增速为7.1%,明显高于累计增速。去年前两个月的增长率。 除了基数较低之外,这还与今年外需的韧性以及我国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有关。 从投资看,今年前两个月基建、制造业投资表现良好。 下一步,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望拉动投资。

三是工业增加值、制造业PMI等指标。 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7.0%。 尽管今年前两个月制造业PMI仍低于50%荣枯线,但反映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的指标1月和2月分别为54.0%和54.2%。

此外,还有一些积极因素支撑今年经济向好。 比如,各界在经济问题上形成共识,有利于形成下一步政策合力。

但我国经济也面临一些隐忧,包括消费“强而弱”,如“玩”热情高涨但仍以“穷游”为主;消费“强而弱”,如“玩”热情高涨但仍以“穷游”为主; 房地产仍处于探底过程中; 居民和企业部门存款我国“正规化”趋势持续升温。

中国社会科学院:

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5%左右

中国社科院4月1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将反弹向好。 展望2024年,总体来看,我国经济预计增长5%左右。

《蓝皮书》认为,我国正处于疫后经济复苏关键期、新旧动能转换期、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调整期的“新三个阶段”叠加期环境。 尽管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面临诸多困难,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是生产要素得到支撑。 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接近9亿,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总数超过2.4亿。 储蓄率超过40%,投资增长仍有强劲支撑。

二是市场需求有潜力。 我国有14亿多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人均GDP已突破1.2万美元,巨大的市场潜力将持续释放。

三是产业体系具有韧性。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新兴产业持续增长。

第四,创新创造是动态的。 2022年全国研发投入强度为2.58%,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高估值的独角兽企业。

第五,宏观经济政策还有空间。 我国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政府负债率在合理范围内,外汇储备充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宏观调控工具-控制政策工具箱足够了。

《蓝皮书》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国内经济循环牵引。 二是加快发展壮大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四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筑牢安全底线。 五是全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继续夯实经济向好的基础

阅读提示:多家智库预测,我国2024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可以实现。 但面对经济运行的挑战,政策还需着力发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等国智库学者共同撰写的研究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社会预期疲软”本质上是“经济复利预期疲弱”,建议继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大国复利持续积累的坚实基础。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建议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巩固市场信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报告建议,继续夯实经济复苏基础,谨防经济增长重心下移由短期现象转为长期趋势。

中、美、俄、印、加合作智库报告:

释放中国经济复利的六大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中外智库学者共同撰写的《大国复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2035年趋势愿景》(以下简称《报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已于3月31日正式发布。 报告展示了过去几年特别是过去一年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并首次提出“大国复利”概念。 报告认为,当前“社会预期疲弱”的本质是“经济复利预期疲弱”,并提出相关建议。

报告认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国内体制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复合效益逐步释放。 只有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不断夯实科技、金融、工业等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才能不断为人类社会的复利积累坚实的基础。伟大的力量。

报告提出六大建议:聚焦政策落实,弥合政策信息鸿沟; 激发创新活力,突破高端技术“卡壳”问题; 着力推动服务业开放从融入全球化走向引领全球化;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增强风险偏好,先建后破,增强发展信心; 围绕金融强国目标,高质量推进资本市场改革。

报告设想了2035年中国十大发展前景:中国GDP很可能在2035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预计2035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较2023年翻一番; 中等收入群体占比预计由三分之一扩大至近二分之一; 到2035年,平均每三户家庭将拥有一辆新能源汽车; 中国将成为维护国际和平、引领国际稳定秩序的主要力量; 互免签证、单边免签和落地签国家数量预计将从80多个扩大到120多个; 中国将在2030年之前提前达到碳峰值,并在2035年成为年绝对减排量最高的国家; 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预计至少将超过200家;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成熟的资本市场之一; “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合作倡议。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政策重点和力度巩固市场信心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24年春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可实现了。 但这需要政策重点。 宏观政策层面,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巩固市场信心。

报告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将来自最终消费。 展望2024年,消费持续增长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存在不确定性,居民消费“小规模”、“碎片化”倾向,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可能制约最终消费的持续增长。

2024年投资增长可期。积极的财政支出与专项债券、超长期专项国债、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相结合,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作用将不断增强。 新生产力和“人工智能+”行动将进一步拉动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2024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更可能减弱。 如何刺激外需、稳定外贸特别是出口增长,或许是2024年中国经济需要面对的更大挑战。

报告建议:一是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巩固市场信心。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既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及时关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新变化、新趋势,及早提出对策,又要保持宏观政策的主旨。导向不变,保持政策落实决心。 二是正确认识外需面临的形势变化,更加准确定位出口增长目标和出口贡献。 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丰富消费刺激方式,深度挖掘消费潜力,让居民敢于消费、能消费。 四是增强宏观政策导向的一致性。 宏观调控政策重点转向引导和促进微观实体投资和消费需求扩大。

中国银行研究院:

实现全年经济增长5%左右仍需加倍努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4月1日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2024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将迎来开门红。一个好的开始。 初步预计,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左右。 二季度,中国经济景气有望小幅回升,GDP增速预计在5.1%左右。 未来,中国经济运行将进一步向常态化转变。 中国发展环境仍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 宏观经济政策要继续夯实经济复苏基础,防止经济增长重心下移由短期现象转为长期趋势。

报告称,一季度,从外部看,全球市场需求回暖,国际贸易景气回升,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回升。 从内部看,宏观政策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服务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成为主要支撑。

展望二季度,消费将继续发挥中国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服务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明显,新的优质生产力不断培育。 全球库存周期进入补货阶段,有利于外需动能强化。 加之去年基数较低,出口复苏趋势有望延续。

报告认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既是短期内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考虑,也是需要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 实现这一增长目标,需要各方加倍努力。

报告提出加快落实财政政策、提高资金使用质量和效率等六点建议。 金融政策要多措并举,平衡好“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的关系; 进一步挖掘消费和投资增长空间,加大扩大内需力度; 妥善应对国际经贸格局演变影响,帮助外贸企业稳定经营。 从供需两端加大房地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化解行业风险; 夯实培育新生产力基础,加快完善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人才、要素、产业体系。

导演制度丨王辉车海刚

制片人丨李辟光、王宇、刘为民

主编丨毛景辉 编辑丨陈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