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综合 > 正文
2024-05-02 09:24

全国人大代表于淼杰:建议在沉阳建设东北亚证券交易所

于妙杰 全国人大代表

本报记者(本报)记者陈峰、见习记者李墨轩北京报道

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于妙杰在2024年两会上再次聚焦东北。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余淼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设立沉阳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的建议》。

他认为,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的设立有利于充分发挥沉阳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战略区位优势、金融资源优势和先行政策优势。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开放合作框架下,加快与国际经贸、金融服务规则接轨,用金融“小切口”打造新前沿“大文章”的对外开放。

为什么建议在沉阳创建国际证券交易所?

沉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 是我国通往东北亚的重要外汇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区位和交通优势。

在东北地区,沉阳的存款、贷款余额、证券交易量等主要金融指标均排名第一。 有持牌金融机构450家,主要金融机构数量位居全区第一。 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为什么建议创建沉阳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 于妙杰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建立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是我国以东北亚为切入点、服务带、辐射圈,主动打造国家对外开放北大门、服务东北亚的重要举措新高地。

于淼杰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国应主动深度融入RCEP,通过建立东北亚国际合作联盟,逐步将沉阳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中心城市和对东北亚开放新高地。股票交易。 同时,也将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开放提供金融支持。

第二,建立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是建设和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有力举措。

中国第三家证券交易所在哪_证券交易所所在地_在我国证券交易所是

在于淼杰看来,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在沈阳成立,有利于我国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 同时,还可以积极吸引日本、韩国等东北亚资本来华发展业务,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增强全球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建立货币强国和金融强国。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金融体系。

三是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新时代打赢“辽沉战役”的重大突破,对新时代东北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于淼杰在一次论坛上表示,“投资不能仅限于山海关”的说法,会给东北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这一观点一度引起热议。 “在当前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服务格局下,东北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面临金融服务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轻资产、重创意、高风险、长周期的特殊属性依然存在。 只有高强度、可持续的金融资本支持,才能通过创新、试错、产业升级发展新生产力。”于淼杰在提案中表示。

于淼杰认为,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在沈阳成立,将鼓励东北亚金融服务一体化试点,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弥补东北亚金融服务短板。 对于实现新时代东北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与沪深交易所定位明显差异化”

如何探索设立沉阳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 于妙杰还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用金融“活水”灌溉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于淼杰表示,东北地区工业基础雄厚,但近年来在“老、原、新”产业升级过程中,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仍面临发展困难等问题。融资、昂贵的融资和增长障碍。 在沉设立交易所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为解决“投资不了山海关”的困境,帮助符合条件的注重研发创新的中小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进一步探索提供融资支持。东北亚日韩等海外市场。 同时,在制度设计上,我们还可以参考北京证券交易所IPO注册制度和过户机制,完善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与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协作机制,并考虑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问题。

二是明确与北交所、沪深交所的差异化定位,在借鉴沪深港通基础上继续稳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

于淼杰提到,如果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获批,应在证监会的指导下,积极学习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建设经验交易所,并对交易所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定位、板块设计、交易规则、准入门槛、数字化平台建设等事项,明确强化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差异化功能定位,与北交所、沪深交易所形成错位互补; 另一方面,借鉴东北亚等发达国家经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在上海基础上探索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新机制深港通,有效对接国际市场,利用国际金融集聚扩大沉阳乃至东北三省一区的经济辐射范围。

三是完善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和引进体系,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他建议,可以根据沉阳建设东北亚金融中心急需的金融人才目录,制定一套金融人才共享或引进机制,吸引沉阳高端人才。海内外人士来沉就业,促进东北亚人才交流共享。 同时,支持省内高校围绕复合型人才迫切需求,优化金融、会计、法律等课程体系,开设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专业,加强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合作。 完善联合培养机制,共建人才培训实践基地,培养一批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四是加强风险审慎监管,完善金融法律法规,维护开放条件下国家金融安全底线。

余淼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数字监管平台建设,开发智能风险分析工具,提高金融风险识别、防范、预警和应对能力。 同时,探索与东北亚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和金融标准互认,打通数据孤岛,及时披露各类金融产品的风险状况,防止跨区域、跨市场传导和传播。金融风险的共振。 此外,支持高校、证监会、高端智库加强金融治理、监管建设、信用服务、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研究,在保障底层的同时,通过制度开放提升我国金融话语权。国家金融安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