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4-05-03 21:13

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宁愿努力工作,也不愿受苦

大观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乌蒙山腹地,原为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之一,也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面积1721平方公里,辖9个镇、1个乡,总人口29万,有苗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21个。山高陡,山崩地裂,地处大关-马边地震带,县城地处古滑坡体,市区有41处地质灾害,主要是山体滑坡,“山区贫、民族、灾害多”是大关的基本县情。脱贫攻坚之初,全县有贫困村82个,深度贫困村48个,户籍贫困户26023户,贫困发生率高达46.5%。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部署,团结带领大观人民艰苦奋斗,不吃苦耐劳, 坚持拼尽全力,有针对性地扶贫,终于在2020年5月脱贫,实现了山乡的蝴蝶变,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六年来,贫困发生率从46.5%下降到3%以下,大关县真正践行了连硬骨头都啃咬的精神,用艰苦奋斗摆脱了千年的绝对贫困。

如果一方贫穷,各方都会提供帮助

向贫困宣战,全国团结,齐心协力攻坚难,党政军民学争,东、西、北、南、中拧成一根绳子。在“三位一体”扶贫模式下,自2013年选派第一书记、村基班子到贫困村以来,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选派了25.5万名村基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村基干部,每年有近100万人在岗开展村基帮扶工作, 近200万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干部是脱贫攻坚的“新生力量”,与地方干部群众一起,凝聚了战胜贫困的雄伟力量。

在大关县,这支“新生力量”以村级扶贫队的形式,共组建了82支队伍,村级队员350人(其中班组长1名,副班长1名)。上高桥乡大寨村,有劳动者2379人,其中农民工980人,半数以上的土地被荒废。与许多山区村庄类似,留守人口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村级扶贫队看到大片荒地,留在家中的人缺乏更多工作机会,决定动员群众成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共同发展。最初群众不理解,也不支持它。村扶贫小组与乡镇、村干部一起,走访了一批村民团体,与一些村民团体进行了交谈,但也有人不支持合作社。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误以为合作社是几十年前人民公社时期的合作社,认为当时有一大锅饭,一锅平价,吃不饱穿,现在要走老路,不支持了。一些年轻的群众认为合作社只是少数人受益,群众背着名字,有利益也进了少数人的腰包,不相信干部,有很强的反抗意识。有人说,我们要做合作社,政府要给钱,没钱就不做。

面对种种困难,驻村扶贫队没有气馁,更加坚定地运用肇通市委“133”扶贫工作思想(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群众工作为主线,精准三把钥匙, 统筹务实,努力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同一性)指导工作,坚持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奔跑,努力与群众打交道,反复开会、反复沟通,逐渐群众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 从分歧到认同。驻扎全村的扶贫队动员群众在砖厂、四河头、苗子边三个村民群中组建了专业的农民合作社,群众基础较好,引进良种、优方法,将1500多亩废弃土地转入发展产业。一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薯种植;二是贯彻落实生态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建设当成产业发展,在大寨村荒芜的土地上种植5000多万棵绿树;三是种植青玉米储藏,建设1800平方米牛栏,大力发展养牛业。这些扶贫措施,帮助大寨村走上了脱贫攻坚的快车道,也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在大关县,中央单位和省、市、县级部门的扶贫干部纷纷放弃小家门照顾大家,冒着酷暑和严寒,走进村落户,核实贫困状况。深入宣传扶贫政策,扎实落实“三讲三评”(即村工作队成员讲扶助措施,村干部和持登记卡的贫困户评估救助效果,村干部讲履行职责, 村工作队成员和持户登记卡的贫困户对工作实效进行评价;持户卡的贫困户讲扶贫形势,村基队员、村干部评价内生动力),努力争取资源,团结带领群众致富。

尽最大努力有效地战斗和组织

脱贫攻坚是一场全方位、高强度、深层次的民生之战,是新中国历史上、我们党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地方各类扶助单位积极选拔加强扶贫干部,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扶贫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扶贫工作第一线,同时创新组织制度,最大程度组织动员援助力量。

大关县的扶贫就是要尽力而为,工作最紧张的时候,节假日取消,党员干部下沉最大,县级单位只留下收发文据的人,保管电话,很多干部几个月没有回家,有的女同志背着孩子干活。

在组织制度上,建立了“五联户”制度,即县级领导与乡联户、县级部门与村联户、乡镇干部驻村、村干部逐个联户、普通党员编入联户,推动党员干部直接下基层,下沉到脱贫攻坚一线。同时建立“第一党支部”制度,即建立村一级党支部,将村级工作队、乡镇联动干部、村“三委”干部、部分村监员划入第一党支部。这个党支部不改变党员原有的组织关系和从属关系,是临时的,或者说是功能性的,在工作中实际起到了村扶贫指挥部的作用。县确定各村扶贫第一责任人的,按照权利和责任对等的原则,由乡党委任命第一负责人担任村一级党支部书记、村扶贫指挥部指挥员, 全面领导协调党支部第一支部和全村脱贫攻坚工作。第一书记、司令员负责召开和主持会议,对第一支部党员和扶贫指挥部委员的工作进行安排、调整、考核和考核。围绕第一负责人成立第一党支部和扶贫指挥部,改变了原有不完全适应扶贫任务的治理体系。通过调整结构、集中力量、理顺关系,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有效打赢脱贫攻坚战。

搞好党的建设和扶贫工作,是贫困地区扶贫致富的重要经验。针对农村扶贫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组织问题,大观县建立了党建领导体系,优化了组织设置,创新了活动方式,着力提升组织力量,突出了政治功能,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思想的坚强战斗堡垒, 贯彻党的决策,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

因地制宜,精准落实政策

无论是县委、县政府,还是党政、军队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东西部扶贫合作对口支援的东部地区和部门,以及省、市、县级下属单位,都以精准为核心工作理念。

甘定村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相连,拥有属于村集体的天然竹林3000余亩,林中竹笋、竹材、菌类、中药材丰富,都是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但由于只有小路相连,泥泞不堪,狭窄崎岖,“雨天泥泞,晴天土”,大量竹制品、菌材、药材运出,腐烂到土里,造成资源变资产困难,出现“金饭碗讨粮,坐聚宝盆穷困潦倒”的现象生活“出现。

学校(学院)扶贫干部和村“三委”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讨论,发现问题症结在道路上。为此,学校(学院)扶贫干部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帮助甘定村修建一条通往竹林的“扶贫产业路”。2019年6月,“九弯十八弯”的甘定村“扶贫产业路”开工建设。在精准理念的指导下,施工方按照“宁填不挖”的设计思路,尽量使用低开挖边坡,填土尽量使用中低高度,尽量减少对耕地和林地的占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不错过施工期,挖掘机的燃料每天由马提供,路基开挖后,出现局部地质薄弱部分,不要随意回填,所得楔体填充相应标记的泥浆板石,保证了开挖路基的工程质量,为道路的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0年3月,“扶贫产业之路”终于竣工。这大大提高了群众上山采竹笋的效率,群众也从每天清晨自带干粮上山采竹笋,变成了驾车各种交通工具,早上上山采竹笋, 中午卖竹笋回家吃晚饭,下午再上山摘竹笋。从以前的一天采一次竹笋,到一天采两次,最多采三次,效率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由于交通便利,一天有近千人上山采竹笋,这在甘定村是前所未有的现象。背着刚采摘的竹笋,采竹笋的人累了,但脸上的笑容却很灿烂。2020年,甘定村天然竹林3000亩产量84.26吨,产值约404.48万元。这条“扶贫产业之路”的建设,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使甘定村集体经济不仅实现了短期收入增长,而且实现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为甘定村如期脱贫攻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扶贫就是有针对性的扶贫,“六精”的贯彻落实是扶持、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派人下村、扶贫成效的目标。精准扶贫就是要用充分的绣技,开对药,精准滴灌,有针对性地治疗,从而打出一套针对性的扶贫“组合拳”,真正实现脱贫之根、脱贫之帽。

不怕牺牲,不怕辛苦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大观广大脱贫干部群众一听命令,动了心,拼尽全力,冲锋在前,谱写了无私奉献的歌。

王文贵出生于1980年,2016年2月起任大关县玉湾镇人大常委会主任。在脱贫攻坚期间,他一直奋战在一线。此前,他和妻子只是一对“周末夫妻”,随着袭击的加深,他们已经一个多月见不到对方了,他们的孩子刚满1岁。他的妻子抱怨他,但更多的时候,她只能在周末接一个周末的电话里支持他。2016年11月10日,正当小镇脱贫攻坚进入艰难阶段时,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身为丈夫和父亲,在家人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不能和妻子、女儿待在一起,而是去了偏远的蜘蛛湾地区的乡下。当他浑身泥泞地赶回镇上时,天已经黑了,连一口饭都没来得及吃,就急忙向镇委书记汇报:“书记,我老婆今天生了孩子,今晚想回去看看,明天一早赶回去。对于一家人来说,这个铁血的男人充满了愧疚,但他没有后悔,投身于这场不能输的硬仗。

2018年6月29日下午4点16分,玉湾镇干部职工微信群里出现了3张平凡却珍贵的照片,是王文贵发来的。第一张是玉湾镇修路的照片,第二张、第三张是他走访玉湾镇老街村脱贫群众的照片。照片发出后不久,坏消息传来,他乘坐的车辆在回程途中发生事故,从山上摔下数百米。经过紧急治疗,王文贵依旧伤势不力,38岁的命被永远定格。

“只有困难的时候才能更勇敢,只有做到了,才有珍贵。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李保国、张桂梅、黄文秀、黄世岩等优秀扶贫干部,1800余名扶贫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造福人民的使命。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会沉淀多少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要靠干部队伍的人民和作风”。面对自然灾害频发的恶劣环境,在党中央精准脱贫理念指引下,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宁苦不吃苦”精神,终于啃下了脱贫攻坚的硬骨,走上了富康大康的幸福之路。大观脱贫之路是中国特色脱贫理论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一党扶贫、各方援助的制度优势、高效组织的组织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政策的理念优势、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精神优势。这些优势叠加,造就了大关县脱贫致富等感人故事。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室]。